传承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苗家传承人探索非遗保护:院校合作 扩大规模(图)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4-10-23 22:25:31 来源:贵阳日报 作者:郏亦真 点击: 评论:0

 

吴昌华制作的花丝铜鼓。

苗绣传承人王金花展示苗族节日盛装绣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吴昌华参展作品 《富贵花瓶》。

贵州省省级传承人潘柔达展示芦笙制作工艺。

  精雕细琢的银质花瓶、华美大气的苗绣凤冠、汇集巧思的改良芦笙……前不久在贵州凯里落幕的中国银饰刺绣博览会上,几位苗家“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成为展会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的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也是“非遗”资源大省。此次参展的几位苗家“非遗”传承人的经历,在日益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今天,或能够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展会发掘:寻求“非遗”传承人

  苗族银匠吴昌华出生于银饰锻造世家,自幼学习银饰锻制工艺。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自己的作品送往初次举办的中国银饰刺绣博览会,在评奖大赛中一举夺魁,引起了“非遗”保护部门的注意。

  现在的吴昌华已被评选为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连续两届都在银饰评奖会上获得大奖,今年他决定把机会让给年轻一辈。

  他说,这几年参展银饰款式不断创新,但跟过去代代相传的情况不同,现在能够精通银饰锻造的人才非常难得,“我希望能有更多优秀传承人像我一样,能够通过展会、评奖被发现。”

  事实上,通过展会等途径发掘优秀“非遗”传承人,是贵州省近年来“非遗”保护的一大措施。“非遗”继承人的评选,分为省、市(州)、县三级,每一级别的继承人一旦被认定,每月可得到相应数额的政府补助。

  院校合作:吸引“非遗”继承者

  相比赞许年轻一辈创意的吴昌华,现年49岁的苗绣传承人王金花,更多的是忧心苗绣继承人学得不精。同样是幼时从母亲手中习得,多年的绣绘生涯让王金花认为,苗绣技艺不仅既考验绣娘的热情,更需要非比寻常的耐心,“没有对苗绣的真正热爱,是不可能绣得精的。”

  王金花的得意作品苗绣凤冠《百鸟朝凤》花了整整3年才完成。她抚摸着凤冠上一只巴掌大的小鸟说,“光是绣这一只,就用了一个多月。”苗绣因其技艺复杂,熟练者完成一件节日盛装,都需要近3年时间。这对于习惯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而言,不得不说是巨大考验。

  为了在更广范围内吸引、选拔适合的“非遗”继承者,贵州省“非遗”保护部门采取“非遗”传承人与院校合作的方式。王金花就常常前往凯里学院,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们讲课。

  说起自己的学生,王金花认为他们学得不错,但学生们绣的花式往往比较简单,更愿意追求快速绣法。她希望在学生中能够涌现出更多像自己一样,对苗绣技艺有巨大热情的继承者,“我希望他们能够多钻研这门手艺,沉下心来完成一些好作品,也能感受一下我们当年穿上自己绣的节日盛装时,那份特殊的自豪感。”

  扩大规模:开发“非遗”文化产业

  位于贵州凯里城区13公里的青杠村,以出产优质芦笙闻名。村里的龙鸿飞师傅,家族芦笙制作技艺五代相传,可谓芦笙世家。但到了他这一代,他意识到传统制作方式或许需要一些改变。

  除了制作满足更多舞台演奏需要的改良芦笙以外,他还引进流水线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龙鸿飞的家庭作坊,一天即可打造一把改良芦笙,相对传统制作工艺一周最多两把的速度,已经是快了不少。

  “非遗”传承在许多地方之所以艰难,与“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太低不无关系。传统手工技艺复杂,往往制作效率较低。提高“非遗”手工艺产品制作效率,让“非遗”文化产业扩大规模,或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好途径。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产业的扩大,也需在谨慎中进行。贵州省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年66岁、拥有丰富传统芦笙制作经验的潘柔达师傅就认为,过分追求产业化,可能会导致年轻人手艺不精,甚至过度依赖机器。他说,“我也希望芦笙产业能好好发展,但我更希望能够引导好年轻人,既不要让传统芦笙技艺失传,又能让村里人用自己的手艺富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传承人的保护是关键。传承人的发掘、继承和其传承新措施,如能够得到及时的重视和反馈,或能够为寻求更多更科学的“非遗”保护方法,提供一些新思路。

  郏亦真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