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嘛,都想穿漂亮的新衣服。小时候,想要有新衣服穿,就必须得自己绣,有钱也买不到。”2018年6月25日,笔者一行来到剑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王亨石家。一见面,王亨石就与笔者聊起了自己学做锡绣的初衷。
苗族锡绣,是在传统家织布上使用金属锡为绣线的刺绣品。存在于我州剑河县境内的部分苗寨,相传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因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巧,在全国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中独树一帜。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王亨石,一个在苗寨长大的女孩,从梦想有一件漂亮的新衣,到成长为锡绣工艺的传承人,这条传承之路她已坚守了三十年。
“妈妈织布,我开始学着绣,一针一线,反复练习。从纺线、织布、染色、刺绣,到最终完成一件衣服,需要两年的时间。”回忆起7岁那年第一次接触锡绣,王亨石记忆犹新。
在王亨石的老家白路村,有一手锡绣的好手艺,是衡量一个姑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上学之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寨子里的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做锡绣,大家边绣边成长,是特别单纯美好的一种生活。”儿时苗寨里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让王亨石沉下心来练就了精湛的锡绣技艺,也让她与锡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剑河县2009“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一等奖;
全州第二届“百家绣娘”评选一等奖;
全州第一批“名绣娘”……
在王亨石的家中,各式各样的获奖证书与精美的锡绣作品摆放在一起,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
“锡绣做起来费时费力,现在穿锡绣服饰的人也很少了,绣好的作品,还有可能卖不出去、卖不上价钱。所以,现在学锡绣的人越来越少了。”面对自己获得的荣誉,王亨石并不惊喜,她最担心的是随着当地人穿着习惯的改变,锡绣技艺会慢慢失传。
然而,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独有的东西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几年前,一个旅游团队来到剑河,我把锡绣作品拿到酒店去展示,一天的时间就把作品卖完了,赚了一万多元。”而今,兴旺的剑河旅游市场,让王亨石看到了锡绣工艺品的良好商机,重树起传承锡绣技艺的信心。
2013年,王亨石成立了剑河县苗族锡绣文化传承工作坊,招收绣娘,制作锡绣工艺品,逐步打开了市场。
今年3月,杭州九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代表,拿着价值一万多元的订单找到王亨石,要求一个月做出三十张绣片。
时间紧,任务重。
“虽然锡绣工序繁杂,一天只能绣一点点。但我们的作品必须保证质量,让客户满意。”拿到订单,王亨石第一时间召集了十几名绣娘,以比平时价格更高的工费将任务分发给她们,限定时间完成。
承接这批订单,王亨石自己并没有赚多少钱,但她却感到很宽慰:“市场太难得,商机不可失。让跟我一样热爱锡绣的姐妹们能够有钱赚,让她们把锡绣技艺传承下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现在要做的事,就是把锡绣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剑河锡绣的存在。”王亨石告诉笔者,只要有锡绣技艺的展示邀请,她都会参加。这些年,全国各地跑了不少地方,看到有很多人对锡绣感兴趣,她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自己没有白忙活。
除了参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活动,王亨石还经常受邀到各类学校进行锡绣制作技艺授课。
“我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人,还能跟大学的教授们一起给学生讲课,真的想都不敢想。”刚一开始,王亨石还在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好课而担心。后来,通过精心准备好每一次课件,把自己对锡绣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也让她适应了老师的身份。
“在课堂里讲课,讲我最熟悉的锡绣,这也是一种传承的方式,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义不容辞。”日前,王亨石便受邀将到贵州民族大学2018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设计培训班讲课。
近年来,剑河县加强与全国高校的合作交流,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实习基地,通过剑河锡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王亨石等传承人给在校学生授课,为学生们的专业学习提供指导。
年轻人的加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鲜活力。
从爱穿新衣服的小女孩,到带领姐妹们通过锡绣生产增收致富的老板,再到传授锡绣技艺的专家。各种角色在王亨石身上不断转换,但她看得最重的还是苗族服饰传承人的身份。
在王亨石的心中,世间美丽的服饰千千万,自己用心用情制作的锡绣盛装永远是她的最爱。
作者:康莉、王道东、杨光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