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银饰高手的 “陈” 与 “新”——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顾永冲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0-01 23:29:5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康莉、杨光洪、王道东 点击: 评论:0

 非遗,犹如陈酿,历久弥香。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顾永冲不仅精制“陈酿”,还推陈出新,将这项古老民族技艺的神与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018年7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雷山县城的银饰街,见到顾永冲时,他正与雷山县民族中学的老师讨论银饰班教学事宜。

“学校邀我去给孩子们上课,主要讲授银饰锻制技艺。”顾永冲说,“在学校授课已有三年多,每个星期保证上一节课。”

作为一名非遗技艺传承人,顾永冲不仅把给孩子们上课视作自己的义务,更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发现好苗子的重要场所。

顾永冲是雷山县西江镇乌高村人,幼时家境贫寒。“逢年过节,我们家连一块猪肉都买不起。”这是他对艰辛生活的深刻记忆。

“父亲过世早,几位哥哥分家后,我和母亲、弟弟、妹妹住一起,家里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我的肩上。”顾永冲说,“为了多挣一口饭吃,我13岁开始跟大哥学习银饰制作,学成后,便凭着这个手艺,靠帮人打造银饰讨生活。”

1973年,顾永冲16岁,学成出师,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前夜。

“那时为了卖银饰,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去敲门。大家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需要银饰的也比较多,我也靠这个撑住了整个家。”顾永冲说。

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好手艺,改变了自身际遇,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母亲去世后,在弟弟的劝导下,我在雷山县城租了个房子,开起银饰作坊。”这一决定,让顾永冲站上全新起点。

此后他在银饰制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7年,顾永冲注册成立了贵州永冲银饰发展有限公司。

起步之初,艰难不可避免。“公司注册需要3万元注册金。我那会儿只有1万元,另2万元则是跟人借的。”顾永冲说。

尽管不易,公司成立不久,却有意外惊喜。“广西的一个客户,急需238件银饰。”顾永冲说,“我找来15位师傅帮忙,大家不分昼夜地赶制了2个月,终于按期交了货,赚了20余万元。”

由难转易,顾永冲信心更足。他决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仅把产品搬到阿里巴巴旺铺销售,更将公司注册资金增加至600万元。

为更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顾永冲潜心研究,积极改进打磨工艺,不断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由此愈受欢迎。

市场大了,订单多了,顾永冲最缺的就是银饰锻制的师傅。为此,他招收了不少带薪学徒。“好多人都笑我笨,他们说,‘别的学徒都是交了学费才能学,你倒好,贴着钱请人来学。’”对旁人的不解,顾永冲一笑而过。

“我刚来的时候,师傅问我喜不喜欢银饰锻制。我说我本身就是苗家的孩子,从小就接触银饰的文化,当然非常喜欢。”周元江是西江镇乌舜村人,两年前,顾永冲发现了一心向学的他,并将他招至门下。

“我招学徒,只看两样,一是喜不喜欢,二是勤不勤快。就算一点基础都没有,只要这两样具备,我都招收。”顾永冲说,

周元江就是这两样都具备的人,却对银饰锻制技艺一窍不通。对他这个零基础的学徒,顾永冲给了最大的关爱。

“每个客户的所需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产品,所需的技艺也各不相同。有些客户会提供图纸作参考,这个相对容易点。但有些只是口述一下,这个就得凭真本事。”周元江说,“可以讲,银饰锻制是一个永远不断学习的过程,每天都充满了全新挑战。我很享受这种不断创新、充实自己的生活。”

如今,周元江不仅学有所成,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他已经从原来每月拿1500元工资的学徒,变成了拿3600元工资的师傅了。

像周元江这样的学徒,顾永冲带了近20个,其中不乏贫苦户。学徒不仅带薪学习,每到年终,还能收到顾永冲发的奖金,这些奖金少则逾千元,多则上万元。

推陈出新的理念,顾永冲不仅将之传给了自己的学徒,更引入现代技术,把这一理念贯彻到那些造型新颖、别具匠心的银饰产品上去。

“早在2003年,我就觉得银饰锻制的发展得靠现代化的技术。可惜我文化不高,这个事也只能在心底想一想。如今,儿子学成归来,成为我的得力助手。”顾永冲说。

“报考大学时,对于选择什么专业还是很迷茫的。父亲推荐我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便学成后,可以回来帮他。所以就报了这个专业。”顾仲杰是顾永冲的孩子,2017年从学校毕业。

大学里,顾仲杰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自学了3D打印技术,归来后,他顺其自然跟着顾永冲做起了这一行。

儿子的加入,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以手艺为基底,以技术为支撑,让顾永冲感觉现在干活路像是插上了翅膀:“以前赶不完、做不出的订单现在都能接下来。”

“去年的一天,我正在河边钓鱼,接到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打来电话。他们发来一张银饰剪刀的图片,问我能不能做,我说可以。”顾永冲把图片展示给记者看,这把银饰剪刀造型奇特、结构精巧,为杭州大学的汪梅教授设计,曾在黔东南多地寻找锻制师傅,都没能找到接手的人,最后寻到了顾永冲。

“这个产品的难点,在于它的图案非常精细,需要精雕细琢,很讲究功夫。”顾永冲说。“顾仲杰负责在电脑上绘制比较复杂的图案,我用手工完成剩余的部分。”

父子俩并肩作战,顺利完成了这件不易完成的作品,获得了客户方汪梅的高度认可。

用实力和品质说话,更赋予产品创新活力,顾永冲在银饰制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现在我们正在赶制的,是北京的一个客户下的订单。另外还有一批订单,由杭州的张老板订购。”顾永冲忙得不亦乐乎。

顾永冲所说的张老板,名叫张国雄,想要做300件银。


 

作者:康莉、杨光洪、王道东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黔东南州非遗中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