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赋予古老技艺新活力——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0-01 23:33:2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光洪、王道东、康莉 点击: 评论:0

 “王总,参观的客人请你下去与他们合影。”2018年7月5日,笔者走进丹寨万达小镇,在丹寨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与公司创始人王国春聊得正欢,工作人员走进来,催促他下楼与客人合影。


黄晓海 摄影


王国春对工作人员说:“你跟客人道个歉,就说我这有个采访,腾不出时间,请他们自己照,不用等我。”工作人员得了回复,下楼去了。

不过片刻,工作人员又来请示:“王总,客人非得有你在,你还是下去一趟。”

看来推不掉,王国春只好快步下楼去了。

在未见到王国春之前,笔者着实想不到他竟然如此受欢迎,也没想到他一手创办的丹寨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做得那么大。

“需要去做的事情很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难得坐下来,与人聊一聊。”谈起近几年的状态,王国春颇有感慨。

他很忙,在与笔者相谈过程中,数次接到电话,大多是与他合作的客户打来的。

如今的情景,放在以前,不仅旁人不敢想,就是他自己也想象不来。那时的他,还名不见经传,当然也没人知道他身怀高超技艺。

“七八岁就跟着父亲学这门手艺,这活路是祖传的,不能后继无人。所以父亲传的时候,标准高、要求严……”回顾往事,王国春深感现在的手艺就是在那时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个时代,虽然有这个手艺,却不容易挣到饭吃。加上家境不太好,15岁那年,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到外面打工了。去的是广东,在一家珠宝企业上班。”王国春格外珍视这段经历,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让他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有艺者,行千里;有志者,事竟成。虽然他身在外地,却心牵着故乡。打工的那些年,王国春格外攒劲,省吃俭用存钱,只有一个念头:要重拾银饰锻造技艺,在自己的家乡开辟一片天地。

2009年,他带着打工攒下的钱,回到家乡,在丹寨县城租了个店,开起银饰加工作坊。刚开始,生意还算有声有色,但由于经验不足,经营不善,王国春很快遇到了重大挫折。

“亏了8万多元,差点做不下去了。”忆起这事,王国春虽然脸上带笑,语气却显苦涩。

这次挫折没有把王国春打垮,相反,他痛定思痛,整顿经营,多方筹措,解决了债务危机,让作坊站稳了脚跟。2011年,他注册成立了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不仅代人加工,还自产自销。经过努力,公司走上正常轨道,生意日益向好。

“非遗技艺传承和发展,不能抱残守缺,必须紧盯市场需求,求新求变。既要将老一辈的手艺融会贯通,更要推陈出新。这样消费者才会乐于接受,品牌才能更好地树立起来。打开了市场,产品卖了出去,非遗技艺传承者自然能尝到甜头,也就更有动力、更有能力去做这项工作。”这是王国春作为一名非遗传承者的认识,更是他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

公司的产品,鲜明体现了王国春的这一理念。竹节手镯、鱼缸吊坠、铜鼓蝶恋花、同心项圈耳环……展示在国春银饰官方网站页面上,其做工精巧、色泽亮丽,既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充满了青春的时尚气息,很是吸人眼球。

“公司现有10家实体店,万达小镇有3个,西江有1个……我们也做代理加工,但更多的是自产自销。除实体店这个销售渠道,还与省内外多个客户达成经销合作。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3000万元左右……”公司市场经理黄昌斌谈起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底气很足。

公司日益做大,王国春也深感企业的责任重大。

“公司现在用工需求很大。2017年,我特意回了趟老家,希望带几个人出来,跟我一起干。”王国春出生在丹寨羊甲村,对故乡抱有深情,也对那里的贫困情况颇有了解。他说:“有些家庭的条件确实不太好,让人看着挺着急。只希望依托国春银饰,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在尽可能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更好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这些年来,公司引领效应日益明显,先后带动300多人就业创业。“有些员工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技艺学成后,就走上了创业之路。”丹寨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韦文杰熟悉公司情况,对此有话语权。

助力脱贫攻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只是其一。

2016年,国春银饰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我每个月去学校银饰班上3节课,有时太忙,抽不开身,就请公司技术最好的员工去。一定要保证学生们能学到东西。”王国春说,“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个机制:把一些不太复杂的工序交给学生做,符合产品要求的,公司开工钱。现在,学生们能领到的工钱,每月在800元以上。”

2018年5月14日,国春银饰在丹寨举行全体员工分红机制大会,把企业在万达小镇3个店纯利润的30%作为红利,按份额每月分配给公司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30户移民户员工和公司110名员工。

“他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还是一名有魄力的实干家。能把这项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做到现在这种程度,很不容易。”李浩宇担任公司财务之职,熟悉业务,对王国春评价颇高。

临走之前,王国春向记者展示了几张图片,说:“这是一个朋友发过来的,我们的产品,通过经销商,卖到老挝去了。”

革新思维,创新求变,把古老技艺传承下来,并赋予其新活力,带动越来越多人投身其中,王国春当记一功。


 

作者:杨光洪、王道东、康莉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黔东南州非遗中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