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对蓝靛靛染工艺的生动描绘。千百年来,靛染与织、绣相交相融,奔涌在侗族妇女的生活与生命里。手工赋予自然植物以活态变化,成就了生活中的实质用物,也让侗族妇女们拥有了果敢热情的生活态度。
在肇兴侗寨长大的侗族姑娘陆勇妹,就是一位发现靛染之美,用靛染创造出美好生活的人。
2018年11月26日,笔者走进黎平肇兴侗寨,来到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见到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靛染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
非遗传承人、公司负责人、公司老板,多种社会角色在年轻的陆勇妹身上展现。面对众多身份,陆勇妹却说:“我只是把蓝靛靛染这项非遗项目与市场结合,让蓝靛靛染被更多的人认识、更好地传承。”
“爷爷那辈就是开染坊的,从小耳濡目染。把小作坊变成产业化的企业,这是我现在正做着的事。”陆勇妹告诉笔者,她刚从贵阳参加完“侗族传承人与设计师·为生活创新——2018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对话”活动赶回肇兴,这次活动让她感触颇深。
关于这次活动,她说:“专家与我们侗族非遗传承人、企业家及研培院校和文创设计师等百余人欢聚一堂,共话侗族传统工艺在保护中‘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这也是我们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谈起创办公司的始末,陆勇妹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肇兴还没有发展成旅游景区时,就有外国的背包客来肇兴旅游。寨子里的妇女就会拿着自己染好的布、绣好的花在街边兜售,收入都不错。”
成年后的陆勇妹,收集妇女们手上的染品、绣品拿到自家染坊和外面去卖。她说:“常常我刚回到家,一些妇女就会问我卖得怎么样。她们这样问,自然是希望我都已经卖完,因为她们手上又做好了产品要交到我手上。对她们的这种信任,让我感到不能辜负。”
触动陆勇妹心灵深处的一件事,还得从2014年说起,那时她还是一名幼教老师。
“当时,我在隔壁村的幼儿园工作,那里有70多名孩子,其中60多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不过三四岁,每天要走很远的山路来上学,见到我都特别黏我,我知道他们是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父母,所以才对我这样格外亲热。”那时,陆勇妹就时常想,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能够回到家乡工作,那么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这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2015年,抱着对靛染的热爱,以及希望更多的侗族姐妹回到家乡也能脱贫的想法,陆勇妹和同村的妇女们成立了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由于对市场不甚了解,产品存在单一不实用的情况,积压了一些货品。这让陆勇妹开始思考,该如何把非遗产品与市场结合,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于是,陆勇妹与公司的姐妹们一起走出肇兴,到桂林等周边旅游景区考察市场,回来后改进产品,销路一下就打开了。
“现在,我们的染娘、绣娘的工时减少了,做出的产品价值却更高了。”陆勇妹说,过去的产品花样太满且不实用,现在的消费者喜欢留白较多的实用产品。
为了研发产品,陆勇妹通过不断试验,找回了失传多年的豆染技艺。目前,公司共计取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设计专利。
除大力研发产品,陆勇妹还组织公司里的妇女开展织、染、绣等技能培训,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工艺美术大师及品牌时装、家纺用品、旅游产品的签约设计师精心设计研发。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升设计创作了千余款(件)产品。
创新改良后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获得市场肯定,推动公司日益走强,进而带动500余名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以前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丈夫去世,我把两个小孩留在家里,自己去广东打工。现在,在勇妹这里做工,每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又能照顾孩子,我很满意。”肇兴镇归公村的赢后花是公司的员工,主要负责裁缝工作,通过同村妇女的介绍来到公司工作,让她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
在陆勇妹的公司里,像赢后花一样靠技艺摆脱贫困户身份的妇女占了大多数。陆勇妹说:“帮助妇女摆脱贫困是主要目的,我也希望她们在懂技艺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互联网、了解市场,再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更好地把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陆勇妹向笔者介绍:“今年,公司在肇兴的非遗小院建成后,每天能吸引上千人次的游客参观、购买,为1600多户公司社员增收带来了强大的生机,给600多户帮扶对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年轻的陆勇妹依靠传承与创新,正带领一批又一批侗家姐妹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图片:陆勇妹
作者:王道东、康莉、杨光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