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
【同期】想不到现在生活得这么好,想不到现在别人还叫我老板,还要叫我老师。现在我都还要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还要让更多人都知道,让小孩、孙子都把手艺传承下去。
【同期】手工制作仍然是最重要的。它最终决定着琴的音色和工艺,讲究的就是个精细。这里就需要我们拿出这种工匠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标题】从深山苗寨到时尚前台 非遗手艺让她走得更远
【字幕】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基加苗寨
【现场】杨而报浪与姐妹打招呼
苗语大意:杨春燕,在不在家?在家的话,我们一起来做点蜡染。
【字幕】基加村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的主要传承地。非遗传承人杨而报浪和姐妹们又在老宅相聚,商讨蜡染纹路设计和绘制技巧。
数十年前,她们也是这样在家里交流蜡染技艺。不同的是,如今她们的作品不再只是姑娘出嫁时的被面。
2021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中国首家“非遗文化体验店”,店内巨幅蜡染装饰就是出自杨而报浪和她的伙伴们。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妇联推荐星巴克到我这里来。他们有一个样品拿给我们看,我们自己设计搞好,十多个人设计七八天,七八个人染五六天,一大张作品才搞出来。洗、晒、浸,一个多月才完成。
【字幕】二十多年前,为了生计,杨而报浪曾去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后来她回到家乡,决定用从小熟悉的蜡染技艺增收致富,建立工坊带动更多的“乡村妈妈”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字幕】贵州省丹寨县金泉社区
【字幕】2014年,杨而报浪和另外3名“乡村妈妈”成立了合作社,开始批量承接订单,生意也日渐兴隆。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22年9月,杨而报浪的工坊搬进了县城易地扶贫搬迁点约500平方米的帮扶车间,专门从事苗族蜡染产品的制作、研发和销售。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六十多岁、五十多岁都可以在我的工坊做。附近(居民)从楼上下来,他们可以有工作,可以挣点钱,然后他们还可以看他们小孩、照顾老人。以前我们在乡下,连电费水费都交不起。现在个个都有饭吃,有新衣服穿,能照顾家庭,跟大家一起。
【字幕】贵州省丹寨万达小镇
【字幕】2017年,杨而报浪在当地开设了一家苗族蜡染体验店。在这里,蜡染不仅是可购买的商品,更是能够触摸、体验的“活”文化。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后来万达要建成一个旅游点了,我们都过来了,在万达里面开过体验店。客户每个人都过路,都看我的店,个个都想进来。后来我们跟旅游团,又接待这些外面人来体验。几年来,我的客人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
【字幕】纺线、织布、点蜡、画蜡……岁月在蜡刀绘出的痕迹中渐渐溜走,手下的染布渐渐从日用品变成商品。
对于杨而报浪来说,不变的还是那颗热爱蜡染技艺的心。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从小姐妹又多,在乡下都没上学。那个时候饭都还吃不饱,都不够,想不到现在生活得这么好。后来我走得这么远,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打工了这么多,想不到现在别人还叫我老板,还要叫我老师。现在我都还要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还要让更多人都知道,让小孩、孙子都把手艺传承下去。
【标题】“一见钟琴”守匠心
【同期】内蒙古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头琴制作师 白玉昆
我是2008年的时候接触的马头琴制作(技艺)。当时,有很多人是不建议我做这个行业的。在大家看来,这是一个小众行业,想把它发展起来很难。
后来有一次,我看到齐·宝力高大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拉响马头琴的那一刻,太震撼了,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当时对我的触动也是非常大。就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马头琴做好。
当时刚开始制作马头琴的时候,真的特别困难。做琴的人只会木工手艺是不行的。艺人只有对蒙古民族的魂有深入理解,只有将自己对乐器的感悟融入到乐器中,才会做出一把好的马头琴。
所以我当时可以说到了一种痴狂的状态,几乎是睡不着觉地去研究。做一把琴有上百道工序,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攻克技术难点。经过几年的钻研,拜师学习,到大型乐器厂考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出来的马头琴音色和工艺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随着马头琴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制作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大环境也在推着我们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所以我们结合了现代数控加工技术,这样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
【字幕】目前,白玉昆创办的公司,年产马头琴半成品可达1.5万把,成品1500把,远销日本、蒙古国、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地。
【同期】内蒙古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头琴制作师 白玉昆
无论机械加工技术怎么发展,它也是替代不了传统手工技艺的。手工制作仍然是最重要的。它最终决定着琴的音色和工艺,讲究的就是个精细。这里就需要我们拿出这种工匠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字幕】十多年的创业经历,不仅让白玉昆在马头琴制作技艺上屡屡突破创新,更让他对传承马头琴文化有了不小的“执念”。
【同期】内蒙古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头琴制作师 白玉昆
我觉得文化是终极的竞争力。谁能保持文化上绵延不断的优势和自信,谁就能拥有未来无限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从被动的文化传承到主动的文化传承,从单一的马头琴文化事业逐步发展到产业链,逐步完善马头琴文化产业。我觉得这是我这一代人继承和传承马头琴文化的一个动力和使命。这也是我创业到现在正在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做琴其实就是做自己。我们要坚守这份初心,扛起这份责任,用足够的激情和热爱,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制片人:李杰
编导:李宗胤
记者:崔晓强、田德丰、张晟
统筹:王健、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