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2023年1月1日 新华纵横(成品)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03 02:27:39 来源:新华社 作者:崔晓强、田德丰、张晟 点击: 评论:0

【节目导视】

  【同期】想不到现在生活得这么好,想不到现在别人还叫我老板,还要叫我老师。现在我都还要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还要让更多人都知道,让小孩、孙子都把手艺传承下去。

  【同期】手工制作仍然是最重要的。它最终决定着琴的音色和工艺,讲究的就是个精细。这里就需要我们拿出这种工匠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标题】从深山苗寨到时尚前台 非遗手艺让她走得更远

  【字幕】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基加苗寨

  【现场】杨而报浪与姐妹打招呼

  苗语大意:杨春燕,在不在家?在家的话,我们一起来做点蜡染。

  【字幕】基加村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的主要传承地。非遗传承人杨而报浪和姐妹们又在老宅相聚,商讨蜡染纹路设计和绘制技巧。

  数十年前,她们也是这样在家里交流蜡染技艺。不同的是,如今她们的作品不再只是姑娘出嫁时的被面。

  2021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中国首家“非遗文化体验店”,店内巨幅蜡染装饰就是出自杨而报浪和她的伙伴们。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妇联推荐星巴克到我这里来。他们有一个样品拿给我们看,我们自己设计搞好,十多个人设计七八天,七八个人染五六天,一大张作品才搞出来。洗、晒、浸,一个多月才完成。

  【字幕】二十多年前,为了生计,杨而报浪曾去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后来她回到家乡,决定用从小熟悉的蜡染技艺增收致富,建立工坊带动更多的“乡村妈妈”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字幕】贵州省丹寨县金泉社区

  【字幕】2014年,杨而报浪和另外3名“乡村妈妈”成立了合作社,开始批量承接订单,生意也日渐兴隆。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22年9月,杨而报浪的工坊搬进了县城易地扶贫搬迁点约500平方米的帮扶车间,专门从事苗族蜡染产品的制作、研发和销售。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六十多岁、五十多岁都可以在我的工坊做。附近(居民)从楼上下来,他们可以有工作,可以挣点钱,然后他们还可以看他们小孩、照顾老人。以前我们在乡下,连电费水费都交不起。现在个个都有饭吃,有新衣服穿,能照顾家庭,跟大家一起。

  【字幕】贵州省丹寨万达小镇

  【字幕】2017年,杨而报浪在当地开设了一家苗族蜡染体验店。在这里,蜡染不仅是可购买的商品,更是能够触摸、体验的“活”文化。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后来万达要建成一个旅游点了,我们都过来了,在万达里面开过体验店。客户每个人都过路,都看我的店,个个都想进来。后来我们跟旅游团,又接待这些外面人来体验。几年来,我的客人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

  【字幕】纺线、织布、点蜡、画蜡……岁月在蜡刀绘出的痕迹中渐渐溜走,手下的染布渐渐从日用品变成商品。

  对于杨而报浪来说,不变的还是那颗热爱蜡染技艺的心。

  【同期】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 杨而报浪

  从小姐妹又多,在乡下都没上学。那个时候饭都还吃不饱,都不够,想不到现在生活得这么好。后来我走得这么远,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打工了这么多,想不到现在别人还叫我老板,还要叫我老师。现在我都还要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还要让更多人都知道,让小孩、孙子都把手艺传承下去。

  【标题】“一见钟琴”守匠心

  【同期】内蒙古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头琴制作师 白玉昆

  我是2008年的时候接触的马头琴制作(技艺)。当时,有很多人是不建议我做这个行业的。在大家看来,这是一个小众行业,想把它发展起来很难。

  后来有一次,我看到齐·宝力高大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拉响马头琴的那一刻,太震撼了,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当时对我的触动也是非常大。就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马头琴做好。

  当时刚开始制作马头琴的时候,真的特别困难。做琴的人只会木工手艺是不行的。艺人只有对蒙古民族的魂有深入理解,只有将自己对乐器的感悟融入到乐器中,才会做出一把好的马头琴。

  所以我当时可以说到了一种痴狂的状态,几乎是睡不着觉地去研究。做一把琴有上百道工序,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攻克技术难点。经过几年的钻研,拜师学习,到大型乐器厂考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出来的马头琴音色和工艺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随着马头琴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制作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大环境也在推着我们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所以我们结合了现代数控加工技术,这样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

  【字幕】目前,白玉昆创办的公司,年产马头琴半成品可达1.5万把,成品1500把,远销日本、蒙古国、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地。

  【同期】内蒙古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头琴制作师 白玉昆

  无论机械加工技术怎么发展,它也是替代不了传统手工技艺的。手工制作仍然是最重要的。它最终决定着琴的音色和工艺,讲究的就是个精细。这里就需要我们拿出这种工匠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字幕】十多年的创业经历,不仅让白玉昆在马头琴制作技艺上屡屡突破创新,更让他对传承马头琴文化有了不小的“执念”。

  【同期】内蒙古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头琴制作师 白玉昆

  我觉得文化是终极的竞争力。谁能保持文化上绵延不断的优势和自信,谁就能拥有未来无限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从被动的文化传承到主动的文化传承,从单一的马头琴文化事业逐步发展到产业链,逐步完善马头琴文化产业。我觉得这是我这一代人继承和传承马头琴文化的一个动力和使命。这也是我创业到现在正在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做琴其实就是做自己。我们要坚守这份初心,扛起这份责任,用足够的激情和热爱,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制片人:李杰

  编导:李宗胤

  记者:崔晓强、田德丰、张晟

  统筹:王健、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