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黔东南:指尖非遗技艺 群众致富“钥匙”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2-17 17:22:50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石含开 点击: 评论:0

  芦笙悠悠荡回肠,苗乡侗寨又逢新。春节过后,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非常热闹,当地群众趁着大好春光,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屋檐下,拉竹条、转竹具、穿竹根、压竹品……经竹编师一道道细致入微的工序后,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逐渐成形。

  “以前,挑着竹篮到处去赶集摆摊,产品难卖;现在,竹编成了饰品,越来越多人喜欢,不用去集市就有订单,再也不愁销路了。”今年82岁的李秀超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竹编技艺师,从事竹编技艺已有6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竹编不仅是乡亲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还是谋生手段和传家宝,虽已年过古稀,但却十分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他说,“只要有时间和精力,就会静下来,尝试编织各种制品。”

  排卡村驻村第一书记赵东科介绍,排卡村通过建立合作社,定期举行竹编手艺“沙龙”,开展竹制品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进馆所、进商超、进街区“六进工程”,推广竹编制品,排卡村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2022年以来,全村竹编产品销售创收近40万元。

  作为“森林之州”,黔东南州竹林资源丰富,当地人就地取材,编织各类独具民族特色的竹制产品,竹编不仅是当地群众的智慧结晶,更是谋生的传统手艺。2008年,竹编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黔东南州挖掘、保护、传承传统非遗技艺不遗余力。

  其间,黔东南州不断深挖其内涵,试图用“非遗+文创”等方式,在继承中转化、在转化中创新,开发特色的竹编、鸟笼、芦笙等商品,使传统手艺焕发光彩、迎来新机。

  享有“中国竹编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三穗县为做大做强竹编产业,用活各项政策利好,通过“公司+电商(超市)+基地(工厂)+农户”等方式,组合竹编产业链,建成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等龙头企业,所生产的特色竹编制品远销长三角、大湾区及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非遗走俏海内外,赢得万千受众,这是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定力所使然。

  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非遗工坊、传习基地、传承人等,传承技艺、留住乡愁的同时,探索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精品路线,打造丹寨万达小镇、黎平肇兴侗寨、雷山麻料银匠村等研学体验点,以提供研学旅游获得旅游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黔东南州不仅具有较为完善的非遗传承人认定体系,还通过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会、培养工艺传人、“非遗”进校园和社区常态化等,全力助推群众发展指尖经济、拓宽致富门路。

  “选竹、开竹、破篾、编制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在从江县加榜乡平引村非遗工坊,竹编师王小忍一边讲解要领,一边给学员示范;在场学员认真聆听,以实操感受竹编技艺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竹编,对我的生活改变很大,又能赚钱,还自信了不少。”2016年,平引村成立竹编工艺专业合作社,社员黄小妹参加培训后受益匪浅,她编制的产品精美实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做竹编都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

  曾经是独门绝活的非遗技艺,如今遍地开花成为群众的致富“钥匙”。2023年1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黔东南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目前,黔东南州共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87个,该州从事民族工艺品发展的个体和企业有6200余家,民族工艺品产业带动直接就业4.8万人。2023年春节小长假,黔东南州通过民俗活动、非遗展演等共接待游客258.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98亿元。(记者 石含开)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