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哐……划龙船呀,喂喂!”七月盛夏,㵲阳河上,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踏着鼓点贴水面飞去。沿河两岸,男女老少捧一碗冰粉边吃边看,呐喊声响彻石屏山麓。
“少数民族龙舟赛很壮观,比赛间隙还有民俗风情表演。”今年78岁的邵法珍老人一家九口特地从浙江杭州来到贵州镇远看龙舟赛,老人兴奋地说:“真没想到这座小城这么热闹!”
近日,记者随国家民委走进贵州镇远,在2023年民体杯全国龙舟赛期间,看到这样的场景:古城依山而建、逐水而居,赛时,竞技龙舟你追我赶,锣鼓声汇成水上的交响;平时,观光游船缓缓行进,江边的民宿餐馆烟火气升腾。
7月11日,全国龙舟赛系列活动在贵州镇远举行。新华社记者王明玉 摄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㵲阳河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水上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地人几乎都会划龙舟,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龙舟队,每条街都有独特的龙舟故事。”今年53岁的李启发从小在河边长大,从四五岁时看龙舟赛,到成为划手、鼓手、舵手,今年,他不仅作为教练带领镇远队参加全国龙舟比赛,开幕式上展演的12条龙舟也都是由他亲手制作的。
这段时间,李启发每天往返于训练场和自己的龙舟制作基地,“虽然疲惫,但只要听到鼓声一响,心就定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镇远的龙舟文化守护好、传下去。
据记载,镇远赛龙舟有上千年历史,拥有规模宏大、赛戏同舟、全民参与等特点。2011年,这一文化活动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2日,镇远社区龙舟队在开幕式上展演。新华社记者王明玉 摄
“赛龙舟的看点在龙舟,我当过划手,清楚龙舟制作的重要性。”2006年,李启发自掏腰包建厂,看书钻研,每年还去外省考察龙舟制作工艺,经他改良的龙舟,解决了传统龙舟不结实、不稳定、船身“吃水”等问题,每条船的使用寿命延长三至四年,行进速度也有所提升。
龙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也产生了经济效益。“我们制作的龙舟销往周边县市及湖南、四川等地,每年营收七八十万元,明年已经订了8条了。”李启发说,龙舟需要推陈出新,让传统与市场接轨,目前他正尝试制作微缩版的龙舟文创产品,游客也能当伴手礼。
7月13日,镇远古城夜景。新华社记者王明玉 摄
如今,龙舟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薪火”,也给这座小城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
进入六月,当地不少酒店一房难求。“66个房间130多个床位全满,房间已经订到8月了。”24岁的龙南乔在一家酒店工作,她说,今年的入住率比去年翻了三番,大部分是来自东北三省、广东、浙江等地的省外游客。
“许多游客对龙舟文化很感兴趣,一来就问有没有扒龙船的体验。”龙南乔有些意外地说,“原以为这只是我们本地人的一种生活,没想到外地游客也喜欢,现在扒龙船非遗体验6月至10月天天都有,参与的人可多了。”
记者走访时看到,㵲阳河边,传统龙舟戏表演引得游客驻足观看,非遗展演、非遗蜡染体验、传统民族体育展示处处可见……
7月12日,龙舟赛期间的非遗展演。新华社记者王明玉 摄
非遗正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据了解,仅龙舟赛期间,镇远县接待游客超1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超1.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39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76亿元,同比增长55.95%。
今年6月,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繁荣乡村文体事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体活动的蓬勃发展,正成为镇远古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源头活水。
华灯初上。河面的游船上,人们载歌载舞、曲声悠扬,岸边小馆子里游客满座,酸汤鱼热气儿喷香……(记者王明玉)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