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四十余载精一技 守护千年银花丝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7-29 04:58:54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坤 点击: 评论:0

   新华社成都7月27日电(记者刘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传承人,我有责任把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传承下去。”道安说。

  成都银花丝以“平填花丝”著称,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与蜀绣、蜀锦、漆器、竹编并称为成都非遗“五朵金花”。2008年,成都银花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今年59岁的道安,高中毕业后进入成都金银制品厂工作,开始从事银花丝制作工作,至今已有四十余载。

  这是道安的作品《龙凤熏球》。该作品为成都银花丝技艺的经典之作(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一开始,道安以为,看上去精致亮白的银花丝,应该有一个文雅的制作环境,可事实上银花丝制作艺人每天面对的都是焊枪、耐高温石棉板、锉刀、剪刀、钉锤等工具,他们还需熟练掌握冶金、机械加工、化学试剂调配等技能。

  “我跟师父抱怨说根本没想到这个工艺这么难,师父告诉我,如果要干这行,就必须能吃苦。”

  不服输、不怕苦的道安咬牙坚持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末,成都金银制品厂改制,大批老师傅转岗改行,道安也选择离开了单位。

  但她并没有放弃这门技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研究银花丝技艺,学会并掌握了银花丝制作的全部工序,还将以往很多老师傅们靠经验完成的工序摸索形成了科学标准的流程。

  道安说:“银花丝制作工序非常复杂,需经历银材料提纯、拉丝、手工绞合、焊接、洗色等十二道工序。以前在厂里每个人就负责自己的那一道工序,后来我向不同的老师傅‘取经’,有的老师傅传授的经验不准确,失败率很高,我就反复实验,这才掌握了全部工序。”

  7月15日,道安在制作双耳牡丹花瓶摆件。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2008年,在道安的熏陶鼓励下,女儿王晓璐加入银花丝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80后”设计专业毕业的王小璐,在继承母亲传统手艺的同时,也希望给银花丝注入更多的装饰性与实用性。

  “现在我的工作室有12名学徒,我希望能有更多愿意学、能吃苦、喜爱银花丝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新理念加上新技术,将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道安说。

责编:刘岩 ]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