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毕节:非遗+旅游商品风生水起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5-08 00:36:38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吴楷林 点击: 评论:0

   旅游商品是文旅融合的有效载体之一。近年来,毕节旅游商品发展迅速,一批根据市场需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个性而不断创新、开发的系列非遗旅游商品,正不断满足着游客的多元需求。

  深挖文化底蕴 兼顾传承创新

  “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这描述的正是贵州大方漆器。4月29日,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内,各类漆器琳琅满目,工人们正在忙着调料、上色。

  在该公司总经理高焱看来,大方漆器这种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旅游商品,只有一丝不苟地传承、不遗余力地创新,才能延续其生命力。

  记者在厂内的“工匠场”研习所看到,一些年轻人正在接受漆器制作技艺的培训,高焱说:“传统技艺最怕的就是缺乏年轻血液,在毕节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广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培训的行列,培训后就在厂内工作,解决就业。”

  去年,高光彝风漆器公司先后参加了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展览博览交易会、2020年服贸会暨北京文博会等活动,商品受到客商和游客广泛认可。

  如何将大方漆器转化为适合游客需求的商品?高焱认为:“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要从这些特色之处着手,设计才能打动人心,一些把毕节传统文化元素植入作品的设计,比如绘有撮泰吉、芦笙舞等的比较受欢迎;把毕节旅游目的地融入创作,比如百里杜鹃、织金洞、奢香古镇等,也很受游客喜爱。”

  参与文旅融合 期待合作共赢

  4月28日,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黔西原色有染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内,数十名绣娘飞针走线绣着明媚春光,绣着美好生活。

  黔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黔西原色有染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彭艺说:“过去我的作品,仅仅局限于爱好,自己穿、自己用,最多在乡村集市售卖给当地村民。要打开销路,与毕节丰富的旅游资源相融合是条好路子。”

  2008年起,彭艺开始学习苗族蜡染、刺绣技艺。2015年,为了更好发展民族传统工艺,彭艺毅然到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攻读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返乡后,在毕节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黔西原色有染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少数民族妇女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据介绍,2020年,黔西原色有染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动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林泉镇高锦村30多户苗族村民实现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至3000元。同时,与黔西化屋村扶贫车间联合加工生产蜡染制品。

  “目前,我们正积极进行文旅融合。今年,已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签订了民族民间工艺传习保护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基地合作协议,并在化屋村吸引游客参与蜡染、刺绣、陶艺制作,邀请手艺人进行现场制作演示等,以特定的消费场景让游客熟悉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购买欲望。”面对未来发展,彭艺很有信心。

  对接文旅市场 线上线下发力

  5月2日,毕节奢香古镇醉美大方农产品展示馆内,游客周粤明正在购买吴记大方皱椒辣椒面,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辣椒一盒分为14小袋,挺实用的。”

  2020年11月,大方吴记老字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几种调味类蔬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技术,荣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2月,为拓展销路,该公司负责人魏江霖带着大方皱椒等产品,亮相央视17频道以“我的家乡我代言”为主题的“乌蒙珍宝 毕节‘珍’好”直播活动。“仅当月销量就翻了一番。”魏江霖说。

  随着毕节市切实推进非遗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进机场、进高铁、进服务区、进旅游集散地、进景区、进酒店、进乡村旅游点、进线上销售平台“八进”工作的开展,类似吴记老字号的一众文旅商品企业从中获益。目前,吴记老字号皱椒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已远销至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年销售额达1600万元。

  据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负责人王金金介绍,近年来,毕节积极推动“五个建立”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是建立传承人保护体系,为非遗项目传承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建立多种传习场所,广泛开展传承活动;三是建立扶贫就业示范工坊,在传承中利用;四是建立非遗人群培训机制,提升保护传承利用水平;五是建立系统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数据库,编制保护方案。

  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非遗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帮助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奔小康的非遗工坊,重点“推出一批”非遗扶贫工坊示范点。对扶持成效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的非遗企业积极引导鼓励参加各类展示展览及相关活动。

  目前,毕节公布了32家非遗扶贫工坊(其中省级29家),通过非遗项目共计带动2000余人就业,5000余户脱贫户参与其中。以彝族漆器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非遗为代表的非遗旅游商品年销售额已破亿元大关。(吴楷林)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