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11日电(记者王橙澄) 6月11日上午,身着民族服饰、头发花白的熊兴兰坐在贵州省博物馆的展馆里飞针走线,为前来参观的市民展示精湛的苗族刺绣技艺,引来阵阵赞叹。“现在不仅是为了生活和爱好而刺绣,而是为了让它在我们苗家人中世代传承。”她说。
熊兴兰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陡庆苗族彝族乡次冲村,是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她专程从村里赶到省城贵阳,参加省文化厅和文物局主办的系列活动,并接受传承人的荣誉证书。
她告诉记者,自己11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过去都是为了自家人穿衣。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苗家的刺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也成为她和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门路。近两年来,通过出售自己制作的苗绣和创作的农民画,熊兴兰每年可为家庭增收近2万元。
去年,熊兴兰被贵州省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能获得5000元工作津贴。这让她有了更多精力研究刺绣,也让她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于是她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学习刺绣之法,还自己创作了一些新的绣样。
如今,她又让自己16岁和11岁的孙女在读书之余做起了针线活,“传承人首先就要让自己的后代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熊兴兰说。
6月11日,贵州省共有105名民族民间工艺人和熊兴兰一起,获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誉证书。
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诗莲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以口传身授为延续方式,是一种活态文化。因此,贵州省以“传承”为核心,把“传承人”保护放在首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也为传承人和当地百姓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