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正在编制竹编产品(央广网发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央广网10月26日消息(记者周娴 见习记者刘佳佳)贵州遵义赤水市是“中国竹编工艺之乡”,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竹编工艺,是赤水极具地方特色的一项民间传统技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赤水市抢抓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做足“非遗+扶贫”文章,立足赤水丰富的竹资源和非遗文化资源,不断提升赤水竹编非遗产品的质量和销量,有效释放出竹编扶贫叠加效应。
据了解,赤水竹编历史悠久,是赤水农户必备的一项竹编生产工具编织技能。随着赤水竹编非遗项目的申报成功和赤水市委、市政府对竹编技艺的大力推广和扶持,赤水竹编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指尖经济”。特别是以全国人大代表、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为代表的建立的赤水竹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非遗助力脱贫和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赤水市“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央广网发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近年来,赤水竹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先后建设厂房、展厅、产研学基地共计5000余平方米,投资建立销售点及体验店5个,挂牌非遗扶贫工坊1个。有常驻手工艺人60余人,居家灵活就业手工艺人76人,其他就业人数更是多达千人,实现贫困户利益链接177户,促进就业家庭年平均增收2万元左右,使赤水竹编产品成为助农增收的新渠道。
长期以来,竹编产品更新换代慢,缺乏文化创意和包装设计,一直是困扰赤水竹编发展的瓶颈问题。赤水竹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抢抓东西部协作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契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方面提升竹编非遗人才的品牌创新力。先后选派12名竹编手艺人赴上海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学习竹编产品创新设计研发,学员回赤后分别组织开展“百名竹艺工匠兴乡计划培训班”“非遗助力脱贫竹编工艺培训班”等培训10余期,累计培训学员近1000人。同时,依托上海美术学院在赤水竹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挂牌驻赤竹艺研培教学基地,邀请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意图工业设计公司、杭州膳家等文创设计师多次赴赤帮助竹编非遗产品设计研发、培训指导,为赤水竹编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赤水竹编非遗扶贫工坊建立竹艺研培基地(央广网发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有创意、有设计、有包装的赤水竹编凭着精湛技艺,让产品更加精美雅致,但由于“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度处于“有货无市”的尴尬境地,没能迅速打开市场。为了更好的把赤水竹编非遗产品推向一线市场,赤水竹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与上海英雄集团在2019年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传承人对话活动中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正在编织竹编产品的工人(央广网发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2020年,赤水竹编又与上海哈尔滨食品厂就食品包装达成了合作意向并签订生产订单。赤水竹编产品逐渐走出大山,先后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展销亮相,成功入驻上海卖场进行销售,进一步填补了赤水竹编在一线城市的销售空白。
传承人杨昌芹向村民群众宣传展示竹编技能(央广网发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据悉,在上海美术学院、赤水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上海文化创意设计团队牵手赤水竹编开展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工作,指导竹编水杯、竹编首饰等竹编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创新推出竹编系列服饰、竹编包、桫椤披肩、丹霞瀑布系列杯垫等产品设计,为进一步丰富赤水市文创产品的种类和附加值提升奠定了基础。短短几年时间,“90后”全国人大代表、竹编工艺非遗传承人杨昌芹成立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年收入已达1000万元。推动全市各竹编企业、扶贫工坊带动周边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留守妇女等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赤水竹编服饰(央广网发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