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记者从雷山县相关部门获悉,该县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创新,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雷山县从人才培养入手,打造了“四级”传承队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10名、州级18名、县级420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群521名;全县绣娘、银匠、芦笙演员已接近4万人;指导雷山民族中学、雷山二中、雷山职校、雷山丹江小学等10余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有近2万名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与熏陶。
雷山县利用旅游发展优势,做实了“文旅”融合文章。该县立足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歌舞等200多项非遗项目,68个传统村落和5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成功打造了西江景区、郎德景区等民族乡村旅游点。“十三五”期间,全县游客接待人次累计为5093.7万人次,年均增长15.1%;旅游综合收入436.12亿元,年均增长19.8%。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雷山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扶贫优秀案例,“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件典型案例。
该县还注重打造非遗品牌,做强了“精品”创建工程。20多年来,雷山县连年举办苗年非遗展示巡游活动,雷山苗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先后打造的《铜鼓舞》《南猛芦笙舞》等民族文艺精品,其中《南猛芦笙舞》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金奖,《掌坳铜鼓舞》荣获“多彩贵州”原生态铜鼓奖;推出《美丽西江》《西江盛典》等苗族歌舞剧深受观众喜爱。
在脱贫攻坚中,雷山做大了“非遗”产业。该县抢抓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的历史机遇,加快非遗事业发展,全县建有民族工艺品加工、生产工坊50家,其中20家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支持20多家非遗工坊落户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3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住人,楼下就业”。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