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贵州天柱:传承非遗文化 乡村侗戏出少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4-19 22:29:54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金可文 陈光昌 点击: 评论:0

 

在贵州省天柱县渡马镇岩门村的家祠里,田野上,草坪头,一群少年,举步如和风拂柳,启齿似燕语呢喃,排练侗戏剧目。濒临失传的侗家戏韵在古老的岩门侗寨再次芬芳绽放。

侗戏传承 从娃娃抓起

“唱得好,演得像,有范儿”。时值春季,侗戏《穆柯寨招亲》在岩门村中的草坪里由一伙少年排练演绎,受到围观的村民一致好评。

《穆柯寨招亲》是岩门村一群平均年龄才十一岁的孩子刻苦排练出来的剧目。孩子们化妆、着装,历时2个小时演出结束,小演员们眼神专注,动作干脆利落,让观众沉浸到了精彩的剧情当中。

孩子们完整的演出,得益于73岁退休教师、侗戏非遗传承人杨秀举的精心执教。

天柱侗戏始于明末清初,是当地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艺术形式,从京剧演化而来,以地方侗话唱念历史故事,经过几百年沉淀,汉戏演变成了现在富有侗族生活气息的“侗戏”,剧本有《大破天门阵》《穆柯寨招亲》等百余个。二十世纪90年代,在渡马一带甚为流行。

20世纪90年代,杨秀举怎么也想不到,流传了300年的侗戏怎么就失宠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岩门田间地头的戏腔变得越来越少。

“太可惜了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这戏断也不能断在我手上啊!”

2011年,杨秀举从岩门小学开头,把地方课安排成侗戏课。从此,岩门寨子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从山间田里转到了岩门小学的操场上。

2012年,渡马镇中学的校长听说杨秀举的侗戏班进县城参加春节联欢演出大获成功,到杨秀举家“三顾茅庐”,杨秀举思忖再三,不顾自己身体有恙,每天骑单车四十分钟,到中学开了一个侗戏中学班。

后来,中学布局调整并进了县城,岩门村小合并到了镇中心小学,他又到镇中心小学开了个侗戏班。

“现在热闹啊。”他说,“现在我在小学班有80多人,加上在寨上的老年班和妇女班差不多百把号人了!”

开班的日子里,杨秀举利用节假日,指导孩子练功、排戏。在戏曲表演、唱腔、动作等各方面对孩子进行提升训练。孩子们在杨秀举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同一个动作,反反复复对着镜子练习眼神,力求到位、神似。

孩子们虽然排戏很累很苦,但对侗戏充满热爱。在练习侗戏过程中,侗戏零基础的孩子们一个个开始变得有板有眼起来,那唱腔,那动作,都有了神韵,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感动与惊喜。

侗戏的种子播撒到了孩子们的心里,等待春华秋实的到来。

侗戏走出山村 享誉湘黔桂三省

渡马镇岩门少年侗戏班,以老带少,名气越来越大,走出了侗寨,越来越被外人认知和喜爱,县里开展的各种大型活动都邀请少年侗戏班参加活动,展现“侗戏”的魅力。

2011年春节,杨秀举应邀带队参加天柱县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少年侗戏班春晚演出《杨家将》,令当地群众在大饱眼福中,深切感受到戏曲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一炮打响;2012年至2019年,杨秀举每年应邀带队参加渡马乡“七月二十坪”民族节,连续八年演出,少年侗戏班擂鼓敲锣钹响,提枪呐喊出将,武生花脸登场,旦角跃马铿锵,每年让三万多游客流连忘返;2021年6月,杨秀举带少年侗戏班参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二届旅游发展大会,表演《梁红玉》《大破天门阵》,精彩的演技,雄浑的唱腔,把忠厚传家、精忠报国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得入迷。天柱侗戏2019年6月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柱县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州省天柱县、锦屏县,湖南省靖州自治县等侗、苗四十八寨几十支非遗队伍齐聚。杨秀举带着少年侗戏班用汉语夹杂侗话的唱腔对白,将侗戏《穆桂英挂帅》表演得惟妙惟肖,把“侗戏”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享受到一出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视觉盛宴。现场的观众、专家、戏师一致评价:“侗戏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是一场视觉、听觉的享受。”

十多年来,岩门少年侗戏班的学员演技精湛,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作为特长生被上一级学校特招录取。杨秀举和他的少年侗戏班又屡屡参加县里的各种大型活动演出,声名远播,享誉湘黔桂三省,吸引了不少戏曲爱好者不远万里前往岩门学戏、看戏,岩门“侗戏”成了天柱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来源 贵州图片库

作者 金可文 陈光昌

编辑 谢佳杰 胡岚

二审 芦晓娟 施昱凌

三审 成嘉廷 李勇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