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辞旧迎新苗年至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0-31 10:57:0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李任凯 点击: 评论:0

 今天,2022年10月31日(农历十月初七),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告别十月,迎来十一月。但这一天对于我们苗族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过年的日子。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国庆刚过,元旦尚早,怎么就过年了?!

根据新修订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七是苗年,全州公民各放假1天。今天农历十月初七,是过“苗年”的日子。

“苗年”是苗家人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苗年是当地集庆祝收获、展示文化、祭祀祖宗、感恩天地为一体的隆重节日,会有很多有趣、隆重、热闹的活动。苗年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简单说完“苗年”,我给大家再说说简单说说“侗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是侗年,侗年是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区的乐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区。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斗莎”(即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人,还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们都要通过“斗莎”,教育下一代为人处世、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

我和妹妹李任秀被父亲随他上户口是“侗族”,但其实我们是货真价实的“苗族”,我俩出生、成长在凯里市,是苗族地区,由于母亲吴大芝出生于苗族地区的湾水镇杨排村,基本都不会汉话,所以我们从小跟母亲交流都是用苗话,而且周边的人都是用苗话交流,所以,环境使然,我们兄妹从小就会说苗话。为了“货真价实”,我和妹妹小时候没有多次向父亲要求更正为“苗族”,但父亲“心口不一”,每次都口头答应,但从来没有履行,可能也嫌麻烦。父亲李华芝出生于侗族地区的剑河县磻溪香大香洞村,十几岁就走出家乡,投身革命,参加榕江地方干部学校培训,从此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获得了居民身份,端上了“铁饭碗”,先后到黎平水口(区委秘书,从政)、广西富禄(贵州物资转运站,从商)、凯里鱼洞监狱(鱼洞煤矿)从事会计工作。虽然离开故乡多年,父亲的家乡梦不曾熄灭,他可能希望我们兄妹能够传承下去,固执地给我们兄妹上户口是“侗族”。现在成为父亲的我,也慢慢理解了父亲的情怀,因为我给虎宝李泽恩上户口也是“侗族”,当然这也多亏了虎妈邵彩云的理解和同意,现在不像以前,遇到双方民族不一致的时候,上户口的时候必须双方到场并取得一致才能办理。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其中广西融水县苗族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这一苗年过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2008年6月7日,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雷山县申报的“苗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苗年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为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说是为纪念瑶王蓝陆射落多余的太阳,拯救瑶民的功绩;三说是纪念为引进谷种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众所纷纭,难以考证。但因此形成的民俗风情,却一代代传承下来,历久弥新。

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

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

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

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相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

“苗年”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niangx 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赛马、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

2022年10月31日(农历十月初七),今天又是“过苗年”的特殊日子,虽然我依然在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线,吃住在宾馆,还有个把星期才能回家,但我以自己的方式过年,以此成文,是为纪念!(供稿:李任凯,黔南州瓮安县文联)

(责任编辑: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