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丰宁五道营村:“非遗+扶贫”走向世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3-21 18:50:4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如意 点击: 评论:0

 

  李金民(右三)正在为村民讲解剪纸技艺。 邓伟摄

  “那个不叫‘火鸟’,是‘铜鹤’。”在五道营村村口的就业工坊里,又传来了欢声笑语。这里位于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村民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挥动剪刀、翻转纸样。不一会儿,一沓“十二瑞兽”中的“铜鹤”剪制而成,这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火鸟”。丰宁当地满族民俗文化丰富独特,如今满族剪纸与扶贫结合到了一起,北京帮扶建设的就业工坊就成了村民学习技术、交流经验的好去处。

  “剪刀经常用,但是这里大部分人没有剪纸基础。”讲课间隙,丰宁满族剪纸市级传承人李金民向记者说。从2018年开始,李金民每周三都到五道营村的就业工坊讲课,“开始教一些基础的剪工,从简单的图案开始剪制,后面引导他们自己搞创作。经过半年多的培训,现在大家都成了高手。”五道营村有100多名学员,每周三最少也有30多人过来上课。李金民一边演示,一边叮嘱大家剪纸的要领,“最好的作品要做到千剪不断。”他点评一位村民的作品时说,“剪出来的图案特别像反倒不好,我们希望用剪纸的语言呈现出艺术效果。”

  “老师你看我剪得咋样?”说着,村民刘晓玲翻开自己带的一本杂志,小心翼翼地拿出夹在里面的剪纸造型。刘晓玲今年44岁,是五道营村的贫困户,去年5月份开始练习剪纸,现在剪出的“喜鹊登门”“连升三级”“年年有余”都得到了表扬。她向记者说,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现在平时在家就剪纸。长宽不到20厘米的剪纸作品,一沓6张,她一天能剪4沓。按照每张两元统一回收,现在已挣了1000多元。“冬天天冷,也是农闲,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剪纸,还能照顾家。”她笑着向记者说。

  村民到地里忙活一天,能获得100多元的收入,如果参加非遗培训,工具、场地、材料都由县里提供,丰宁县非遗中心副主任曹艳玲介绍,“学员回到家里,在炕头上就能把钱挣了。”她介绍,在北京市和怀柔区的帮助下,丰宁县接到了故宫文创团队的订单,村民正在剪制2500套共3万张“十二瑞兽”。鼠年春节马上就到了,村民还共同设计出了“属(鼠)你有福”的剪纸图案,订单不少。

  北京挂职干部,丰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张煦笙对记者说,利用北京帮扶扶贫资金320万元,在全县7个乡镇9个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非遗扶贫车间9处。截至目前,8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带动学员242人,其中贫困户107人,人均年收入约1800元。

  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还到丰宁实地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瑶珠莉·古榕表示,她非常希望所有参与此次考察的国际友人能够把在丰宁学到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做法以及美好的记忆,共同带到中国之外,在世界范围推动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记者李如意)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