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3月10日电 题:国家级“非遗”镇巴民歌为战“疫”和扶贫出力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打响以来,虽然陕西省镇巴县文工团原定的好几场演出活动都被取消了,但团长王帮斌并没有闲下来。
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民歌,位于秦巴山连片贫困带的镇巴县不久前退出了贫困县序列。“镇巴民歌来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相信我们依靠它还能为全民战‘疫’最终取得胜利做出贡献。”王帮斌说。
如果说陕北民歌是粗犷、豪放的话,那么镇巴民歌则由于当地山的雄奇和沟壑的纵深,其歌声是婉转、温馨和浪漫的。
“原来大家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开开玩笑,我唱几句把你逗一下,你再回唱几句,靠这个来放松、解压。镇巴民歌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王帮斌说,现在镇巴民歌的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包括劳动号子、风俗歌曲、渔鼓表演唱等,目前传承下来以及新创作的民歌词,总计有数千首。
王帮斌带队下乡采风时发现,当地部分村镇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为了享受一些脱贫政策,甚至有人让家里的老人重新搬回土坯房里去住。扶贫要先扶志,为了给人以警醒,他带队创作了小品《我不当贫困户》。
“赤南梅坡吴世华,身残志坚是好汉,开办养猪合作社,脱贫致富走在前……不忘初心旗帜扬,脱贫攻坚打硬仗。”歌者们斜跨一个蒙着猪皮的竹筒,右手敲击皮面,左手打起剪板,一首镇巴民歌渔鼓表演唱《新风正气传万家》,也被王帮斌的团员们唱遍了镇巴的山水之间。
2017年,镇巴开始探索建立“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制度,要求由村医、乡镇医院医生、乡镇卫生专干、县级医院医生和县级指导团团长组成“专属医疗小分队”,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将健康送上门。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让全县的因病致贫返贫户由2016年的9862户22751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152户487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王帮斌和团里的演员李巧蓉、符俊等人合作,共同创作渔鼓表演唱和歌曲等文艺作品。疫情防控期间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日夜坚守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以及为战“疫”做出奉献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成了这些文艺作品的主角。
“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大家都心相系、情相连,灾祸面前同舟共济,人人都是一杆旗,人人都是爱的发动机。创作民歌歌颂这种人世间的博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李巧蓉坦言。
疫情终会过去,“非遗”传承不息。镇巴文工团演员丁梅说,参与制作地域文化短视频节目、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喜爱镇巴民歌,是她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承和努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镇巴民歌。”
(责编:刘天永)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