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六桶镇黄金村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精致多彩,远近闻名。她们将人工种植的火麻,用专业刀具削去表皮,提取呈白色的内皮,凉晒风干,纺麻成纱,上织布机织成布。
接着,聪明的苗家妇女,用黄蜡在织成的布上绘制图案,制成普通蜡染或彩色蜡染。
之后,在绣床上用麻和染色的羊毛编织成花带;同时在织成的土布上用各色彩线,织成具有苗族服饰特色的几何形图案。
最后,将蜡染、编织的彩带、绣片缝制成一套完整、美丽的花苗女性服装,精美绝伦。
在苗文化分支较多的文化形态中,花苗一支由于生存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使其文化与其他苗文化有所区别;在汉化严重的今天,六桶镇黄金村保存如此完整的服饰文化,是罕见的文化珍品,确实难能可贵。
据《修文县志》(1978—2010)记载:六桶黄金村花苗服饰,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其生产工序有6道:
一是制麻纺纱,将火麻制作成麻皮,再将麻皮纺成纱;二是织布,将纺好的纱,用织布机织成布;三是蜡染,在织成的布上,用黄蜡绘制图案,制成单色蜡染或彩色蜡染;四是编织花带,在绣床上将麻和上色的羊毛编织成花带;五是绣图,用各色彩线在土布上,绣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几何形图案;六是将蜡染、编织的彩带、绣片进行有机组合,缝制成一套完整的花苗服装。
六桶镇黄金村苗族服饰传承人杨绍珍,1940年10月出生,苗族(红花苗)。自16岁结婚至今,一直生活在六桶黄金。该村位于修文县西北角,北临六广河与息烽县接壤,距县城48公里。
由于杨绍珍幼年丧父,家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她与母亲相依为命,10岁起就学做庄稼农活,母女俩要为别人家做满4个工,才能换来1个男丁为自己家做1个工。农闲时,必须自己学习织布纺纱,才有衣穿。
杨绍珍从12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做苗服。从种麻、割麻、剐麻、齐麻到纺线、织布、刺绣、染蜡、裁剪、缝制,每道工序,都是由生疏到熟能生巧的过程。
刚开始时,杨绍珍看见别人刺绣的花样好看,善于模仿的苗家小妹,就拿着花模子仔细记下来,回家后再凭记忆绣出来。
杨绍珍年幼丧父,家庭清贫,到了16岁就自由恋爱,嫁到六桶黄金村,居住至今,一生育有7个儿女。年轻时生活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一家十几口人的衣物,全由她亲手制作。白天干农活,晚上纺线织布,一套衣服,常常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缝制完成。
30至50岁,是杨绍珍手工技艺的黄金时期,凭着自己的爱好和丰富想象力,就能绣岀多彩多姿、五花十色的图案,多以自己生活中常见到的畜、禽、花、草为主,很有特色,四方闻名。
杨绍珍从小善良,性格豪爽大方,热心教授他人;乡亲村邻的小孩妇女,只要愿学,她都极尽所学,悉心传授。前几年,有4个尚在读书的学生徒弟,假期都来到黄金村,向老人学习苗服制作。
作为六桶镇黄金村苗族服饰项目传承人,年过八旬的杨绍珍老人,完整地掌握着这门传统制作工艺;她正努力将之保存,并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江跃华)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