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苗族服饰精美绝伦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09 11:21:4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江跃华 点击: 评论:0

修文县六桶镇黄金村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精致多彩,远近闻名。她们将人工种植的火麻,用专业刀具削去表皮,提取呈白色的内皮,凉晒风干,纺麻成纱,上织布机织成布。

接着,聪明的苗家妇女,用黄蜡在织成的布上绘制图案,制成普通蜡染或彩色蜡染。

之后,在绣床上用麻和染色的羊毛编织成花带;同时在织成的土布上用各色彩线,织成具有苗族服饰特色的几何形图案。

最后,将蜡染、编织的彩带、绣片缝制成一套完整、美丽的花苗女性服装,精美绝伦。

在苗文化分支较多的文化形态中,花苗一支由于生存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使其文化与其他苗文化有所区别;在汉化严重的今天,六桶镇黄金村保存如此完整的服饰文化,是罕见的文化珍品,确实难能可贵。

据《修文县志》(1978—2010)记载:六桶黄金村花苗服饰,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其生产工序有6道:

一是制麻纺纱,将火麻制作成麻皮,再将麻皮纺成纱;二是织布,将纺好的纱,用织布机织成布;三是蜡染,在织成的布上,用黄蜡绘制图案,制成单色蜡染或彩色蜡染;四是编织花带,在绣床上将麻和上色的羊毛编织成花带;五是绣图,用各色彩线在土布上,绣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几何形图案;六是将蜡染、编织的彩带、绣片进行有机组合,缝制成一套完整的花苗服装。

六桶镇黄金村苗族服饰传承人杨绍珍,1940年10月出生,苗族(红花苗)。自16岁结婚至今,一直生活在六桶黄金。该村位于修文县西北角,北临六广河与息烽县接壤,距县城48公里。

由于杨绍珍幼年丧父,家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她与母亲相依为命,10岁起就学做庄稼农活,母女俩要为别人家做满4个工,才能换来1个男丁为自己家做1个工。农闲时,必须自己学习织布纺纱,才有衣穿。

杨绍珍从12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做苗服。从种麻、割麻、剐麻、齐麻到纺线、织布、刺绣、染蜡、裁剪、缝制,每道工序,都是由生疏到熟能生巧的过程。

刚开始时,杨绍珍看见别人刺绣的花样好看,善于模仿的苗家小妹,就拿着花模子仔细记下来,回家后再凭记忆绣出来。

杨绍珍年幼丧父,家庭清贫,到了16岁就自由恋爱,嫁到六桶黄金村,居住至今,一生育有7个儿女。年轻时生活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一家十几口人的衣物,全由她亲手制作。白天干农活,晚上纺线织布,一套衣服,常常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缝制完成。

30至50岁,是杨绍珍手工技艺的黄金时期,凭着自己的爱好和丰富想象力,就能绣岀多彩多姿、五花十色的图案,多以自己生活中常见到的畜、禽、花、草为主,很有特色,四方闻名。

杨绍珍从小善良,性格豪爽大方,热心教授他人;乡亲村邻的小孩妇女,只要愿学,她都极尽所学,悉心传授。前几年,有4个尚在读书的学生徒弟,假期都来到黄金村,向老人学习苗服制作。

作为六桶镇黄金村苗族服饰项目传承人,年过八旬的杨绍珍老人,完整地掌握着这门传统制作工艺;她正努力将之保存,并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江跃华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