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清水江流域的台江、施秉、剑河、镇远、雷山、凯里等县市的苗族群众至今还过着古老的传统节日“弄嘎良”(苗语),汉译即“姊妹节”,也叫“吃姊妹饭”,是苗族重要的社交性节日,以台江县施洞一带的姊妹节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每次参加人数达五六万,充满着浓浓的姊妹情谊,弥漫着深深的情爱意蕴,散发着阵阵的浪漫温馨,被人们誉为“古老情人节”。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姊妹节被誉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者真挚的情与爱的故事,苗族姑娘传递的方式是含蓄的,有如闭月羞花,深藏花蕊。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姊妹节,男孩子们都会去女孩子的村寨,去和女孩子讨要五彩姊妹饭,哪怕只是一点点,它将传递着女孩子的情感与信息。
苗族姊妹节规模较大,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交际为主线,充分展示苗族歌舞、服饰等文化。主要有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两个活动日期,历时三天。姊妹节的基本活动程序为:
第一天
(农历二月十四日)筹备,是节日准备和迎客时间。苗寨里的姊妹们邀约上山采颉南竹木叶姊妹花等捣烂取汁,将浸泡后的糯米染制成黑、红、黄、蓝、白五色,上甑蒸熟就成了姊妹饭,也叫五彩糯米饭。姑娘们带来各种食品,在寨子的宽敞处迎接远来的小伙子们,大家集体聚餐后,就到游方坡游方,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姊妹节的重头戏。青年男女在节日里对山歌、唱情歌、说爱意,此起彼伏,彻夜不止。对于村寨嫁出去的女儿或为子女联姻而来过姊妹节的,村寨要装扮寨门和踩鼓场,在寨门拦门迎接,唱迎客歌,喝敬客酒,然后一起到寨中的踩鼓场尽情娱乐,各家各户把自家的姊妹饭、酒 、肉、菜汇集到一起共食。
第二天
(农历二月十五日)联欢,是节日活动的高潮,内容有吃姊妹饭、踩鼓、捞鱼虾、对唱情歌等等。姊妹们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姑娘邀约小伙妇女邀约曾经一起吃姊妹饭的男子们一起吃姊妹饭,一起去踩鼓。情歌、飞歌不断,场面十分热闹,一直持续到天黑。踩鼓一般在吃完晌午饭后举行,这是一个苗族女孩展示才智的大舞台,也是长辈们对青年男女进行才貌人品 德行以及家庭进行考察的时机。在苗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踩鼓场上,精致的绣衣标志着姑娘们的心灵手巧,满身的银饰代表了家庭的殷实和富足,轻盈的舞步突出了姑娘的灵活和协调。
一是
捞鱼虾要分不同身份的人群,未婚青年之间的捞鱼聚餐,可选择在任何人家的田里进行,被选中的人家还特别高兴。已婚者的老庚捞鱼虾,场地多安排在老庚的这房族地势较宽敞的水田,老庚这房兄弟前往陪同。姑妈回家的捞鱼虾,由舅家安排一块地势宽敞的水田,舅妈陪同前往。
苗族姑娘对美好生活充满着期待和向往,在香喷喷的五彩姊妹饭里,增添了许多色彩,其寓意蕴含着内心纯真的爱,姊妹饭中的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红色象征寨子兴旺发达,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
第三天
(农历二月十六日)送客,许多有文化意义的事项都集中在这天,也是整个活动中最神秘、最浪漫、最精彩的,包括讨姊妹饭、讨腊肉、踩鼓送客、打平伙等活动。“讨姊妹饭”以青年为主,男女双方盘歌对唱,你问我答,我唱你和,一路送一路歌,依依惜别。那些心心相印的恋人,歌声动情感人,送了一程又一程,恋恋不舍。分别时,小伙向姑娘讨要“姊妹饭”,这里面藏着姑娘的心声:一对筷子表示愿意结连理,椿芽意味爱意已萌发,一只竹钩一张树叶或几棵松针,表示下次见面要送伞,绸或针线来,暗示继续交往;单支筷子暗示{“不想与你成双”,葱蒜或辣椒暗示没有缘分或断交,讨腊肉活动场面很欢快,不过得有足够的唱歌本领,才能有脸面地讨要腊肉,唱歌时间持续很久,参加这种活动的人多为亲家或姑舅关系,姑妈们一早就开始到房族的兄弟家去唱歌,舅舅们把准备好的腊肉 鱼 鸭子等挂在姑妈的扁担上,并敬上一杯酒,姑妈们把收获的腊肉抬到踩鼓场边,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午饭后回家请房族同吃,即“打平伙”,并唱歌到深夜或天亮。
姊妹节是一个纯真的节日,是一个承载着千百年来苗族爱情故事的载体,在苗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苗族姊妹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年上升,它将是带动台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是推动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载体。
姊妹节期间,苗族优美多姿的歌舞文化,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惊心动魄的斗牛文化和宁静温馨的农家田园生活,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使人深切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令人留恋。(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