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耀华
修文傩戏,最早起源于大石布依族乡红岩村,当时叫傩坛戏;是清康熙年间入黔,为红岩街上陈氏家族所有。至民国初期,陈楚山为坛主;民国三十五年,陈楚山为弟子金其芳颁职,赐佛名禅林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金死后,传给李朝松。
所谓傩戏,即为悼祭亡人演说戏文。通过一定的戏文演示,让亡人得到安宁;同时又要人鬼分途,死亡的阴魂不再笼罩活人,并保证活人平安。此外,又重视亡灵能升上天堂,与诸神祖先同存。
戏文分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多为安葬、做道场、扫火星等。文戏使用的乐器有鼓、水钗(系掌坛师用)、钵、铙、大锣、小锣(又称点子)、海角。而武戏使用的乐器与文戏相同,但没有铙、鼓及海角,增加牛角。
祭示戏文有一夜、三夜、五夜、七夜之分,时间越长,所演示的戏目就越多。以一夜为例的戏文目,就有开路、绕棺、承服、过殿、装粮、辞灵等;若三夜的戏文目,则增加请神、告灶、烧文书(请土地神送文书到各位神圣)、关土地、知会三府(天府、地府、水府)、启经、上表、对香山(男性)、对目莲(女性)、升十五、升西极等。
假若七夜,戏文目则又增加悬幡挂榜、招亡、请水、破地狱、迎十五驾、演根思斋、演冥王斋,上表内容增加地藏表、东王表、九华表、启白表、血胡表等(既燃天上表内容),做水府、念经、交经、拜忏、过血河等戏文,且为亡故人家整理撰写“经单布”。
武戏的戏文多是庆坛、背新神、打宝符等。先生要按照各坛武戏要求,按出场角色穿戴衣服、画花脸、戴灵冠,手执法器进行表演,主要内容有庆坛、雷公火闪娘娘斩妖魔、踩八卦、砍五方等。
关于修文傩戏,民国年间,六广镇沙坡村茶山组洪学清家开设坛门,能表演祈神还愿、驱妖除魔的戏剧。该剧的生旦净丑角色,皆由坛中弟子担任。道具有锣、钹、鼓、铙等乐器,有木制刀、枪、剑、戟兵等器,有土地脸壳子、弯牛角和吹胀的干猪尿泡;开脸除土地佬是戴脸壳子外,其余皆是粉装颜料勾画。
每年冬春两季,民间求神还愿之家,多去请来跳戏。所跳剧目有《庆坛》《庆文昌》《背星辰》《还泰山》《安龙谢士》《庆三圣》《灵官登台》《三圣登殿》《柳青抓药》《七姊妹游天河》《桃山救母》和《灌县锁孽龙》《搬先锋(单个傩戏)》《搬开山》等。到主人家要表演的戏目,系按主家所要还愿的内容来确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坛门遭禁,傩戏遂绝。1977年拨乱反正,之后,乡间一些人家又兴起祈神还愿之事,复有人去请洪家道教坛门的道徒,来家里跳神和演戏。
统筹:刘禹涵
责编:刘 岩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