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选粹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选粹  
大凉山深处的彝族“银饰村”:传统非遗孕致富机遇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4-30 20:31:01 来源:中新网 作者:岳依桐 汤雁 点击: 评论:0

   中新网凉山4月19日电 题:大凉山深处的彝族“银饰村”:传统非遗孕致富机遇

  作者 岳依桐 汤雁

  “铛、铛、铛……”行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乐青地乡瓦曲村,依稀可听见彝家小院内传出小锤敲击银子的声音,还有三两妇女坐在村道树荫下,一边聊天,一边将各式各样的银饰配件分类整理。

  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座凉山州远近闻名的彝族“银饰村”。该村有200多户村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产品以头饰、领饰、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六大类为主,销售至凉山各地以及成都、云南、贵州等地。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能看到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

  图为瓦曲村银匠正在制作银饰。 刘忠俊 摄

  2017年12月,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3月,瓦曲彝族非遗手工银饰传统工艺工坊被授予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代代传承、精益求精,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已经成为瓦曲村不可或缺的“灵魂”,更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2016年,瓦曲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融银、压条、拉丝、饰品制作、饰品清洗……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工序繁多,对眼力、手法等带来严格考验。因技艺高超而被称为“大师傅”的银匠威色车布子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大多10来岁就开始向长辈学习手艺。“我从13岁开始做银饰,到现在已经做了32年。这是我们村一代代传下来的技艺。”

  因为长期制作银饰,威色车布子的手有些粗糙,但十分灵活,2个多小时就能制作出一枚戒指。如今他经营着一家银饰店铺,打造出来的银饰十分受欢迎,甚至有顾客专门到他家等待,饰品一做好就立即买走。依靠这门手艺,威色车布子一年的收入能达到约30万元人民币。

  随着各类机器的诞生,机械化生产的银饰大量进入市场。在威色车布子看来,这对于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影响。“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成本也相对较高,有些年轻人都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了。”这位彝族银匠告诉记者,虽然机器能为制作带来便利,但传统技艺永远不会被机器淘汰,一些细节的东西是机器无法制造的。“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我会一直做下去,并不断尝试创新。”

  图为瓦曲村银匠正在制作银饰。 刘忠俊 摄

  “我们村的银饰制作大户年收入达几十万元,兼职做的一年也有3万元至5万元的收入。”瓦曲村村支书曲木古坡介绍,村里根据“支部+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银饰加工专合社,整合全村银饰加工资源大力发展银饰产业,助村民脱贫致富。“下一步,村子计划打造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把彝族银饰卖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完)

责编:姚婷 ]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选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