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选粹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选粹  
贵州精粹产品传承非遗文化:让“多彩贵州”走向世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5-10-29 15:13:5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评论:0

 

  付国艳

  手工制作

  文化融入生活

  “黔粹行”文化产品

  “黔粹行”,顾名思义,就是贵州精粹产品商行。“黔粹行”位于贵阳市瑞金北路,店面达3000多平方米,几乎囊括贵州所有民族工艺品、艺术品、特色食品,产品多达1万多种,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贵州省驰名商标”、“诚信纳税企业”、“爱心企业”称号。

  到贵州来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客人,都会到黔粹行看一看,并买下自己心爱的东西。黔粹行,已经成为贵州特色产品汇集的窗口。2010年世博会,黔粹行为贵州馆提供了90%的展品。

  目前,黔粹行已从特色民族旅游产品经营销售,逐步向文化品牌衍生。在“黔粹行”这一大品牌下,蔓萝花、奢香夫人等诸多子品牌店出现在贵阳高铁站、厦门机场等地。以文化助推产品销售,“黔粹行”已发展成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领航者。

  黔山之粹小店大业

  记者:很多贵阳人一定记得20年前贵州饭店前的一个小店,“黔粹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在城中有一个可寻之地,也开始了她的贵州民族特色产品之旅。回忆创始之初,为何选择这个行业?

  付国艳:可能是从小耳闻目睹,常听家父说蜡染。我家祖上是在安顺开染坊的,算是蜡染世家。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顺蜡染出口,爸爸常说:“以前我们家就是搞这个的,染坊开得比较大。”

  1989年,我在贵阳小河租了间民房,开了间蜡染小作坊,做蜡染画和服装在本地以及全国的一些百货商场里销售。1994年,我在北京路开了间10平方米的蜡染经营部,今年还开设了3家分店。

  记者:“黔粹行”搬迁至瑞金北路后,经营场所及产品大增,产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这些势必带动、推动贵州民间手工业发展。就此,请您介绍一下公司是如何经营和定位的。

  付国艳:“黔粹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诚信踏实、承传创新”的经营原则。在前些年旅游业恶性竞争、产品价格较乱时,“黔粹行”始终坚持外地人、本地人一个价,明码实价。对上游的供货绣娘不打白条,现款收购。对员工完全执行劳动法,全部购买社保五险一金,享受带薪年假、产假、婚丧假等。在公益上,公司内部设立慈善专款,对困难员工及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进行帮助,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在产品经营管理方面,我们坚持“承传创新”。公司拥有10多项发明专利,自1994年“真丝蜡染”在国际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至今已获得几十种奖项,特别是“两赛一会”的奖项最多。因此,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人士、商家、景区部门,特别是一些想创业的青年人,都希望加盟“黔粹行”开分店、开电商,希望“黔粹行”的分店开到景区。

  社会责任文化担当

  记者:“黔粹行”的市场销售推动着手工艺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参与贵州十大民生工程“锦绣计划”方面,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方面,公司是怎样做的?

  付国艳:“锦绣计划”的实施与推广,使我们这个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围绕着“锦绣计划”,今年三、四月,公司已在遵义、独山、盘县等地培训了1000多名绣娘。绣娘接受培训后,可直接为公司加工产品。如今,全省有三四千绣娘等手工业农户,参与到“黔粹行”产品的各个环节。

  我们想方设法让更多人认识、认可“非遗”产品,让“非遗”产品有市场。让“非遗”传承人、作坊也参与到“黔粹行”产品的生产环节中来。这样不仅增加了“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非遗”的传承。

  我认为所有推动扶持,都必须立足市场,以市场来做产品、做培训,以市场经济来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目前已有二三十个“非遗”传承人加入“黔粹行”。

  “黔粹行”相当部分产品是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由有较高手工艺水平的工匠加工的。产品不标准化,管理不规范化、系统化,生产不规模化,就不能实现复制、加盟和连锁营销行为。

  2012年,在省经信委、省文产办、省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黔粹行”进行全面改革。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在内部进行数字信息化建设,两年多来,“黔粹行”经历了涅槃重生。2014年,所有商品全部实现数字规范化,管理也已标准化,实现了ERP。

  今年1月,“黔粹行”在厦门机场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分店。接着又在贵阳高铁北站开了2家分店,京东电商也已上线。

  现在,“黔粹行”3000多平方米的总店重新装修,1000平方米自用,2000多平方米希望留给同行业的伙伴们。

  多思笃定融入市场

  记者:在您看来,这个行业是个奉献多于回报,公益性多于商业性的行业,坚持了这么多年,一定有很多感慨与思考吧?在您看来,贵州民族手工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处于什么状态?

  付国艳:我在这个行业摔打已有20多年了。去年到北京参加培训,巧遇羌绣“一针一线”创始人给大家讲课,当时听到一些新名词,比如“社会性企业”、 “一针一线”(即盈利难,社会效益贡献大)等。社会性企业是李连杰“壹基金”扶持开设妇女在家就业的羌绣产品公司,我觉得这个模式也是我们“黔粹行”的模式。而“一针一线”模式,是靠慈善基金等帮助支撑与发展的。

  这些年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两赛一会”的推广,使得贵州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从业人员也空前增多。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个环节做好各个环节的事,各个环节产生各个环节的利润,这样才能形成产业链。所以,培训倡导不仅是技术方面,还应在思想观念和实际情况上,要有独特的思路。

  “黔粹行”希望能和同业伙伴、跨界的朋友,在政府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共同努力,把贵州民族手工产品打造成中国的爱马仕,为贵州的手工业崛起努力。

  记者:下一步,您对贵州民族手工业发展有何期望?“黔粹行”未来愿景是什么?

  付国艳:“黔粹行”从一间小作坊,到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大气候政策的优势扶持。我们一直在思考行业与公司的发展方向。纯粹的民族产品存在价值,但与时俱进、承传创新、适应市场,也很重要。现在很多高校也开设了这方面的专业课程,政府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扶持和培训。期望无论是产品产业及思想观念,都能与市场融合,使这个行业快速形成产业链,发展壮大。

  文化为媒升级产业

  记者:从产品到文化,是顺时代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诉求,您说这是随缘就势的做法,文化讲述和产品销售,孰先孰后,您怎么看?

  付国艳:一个企业或作坊,不管大小,她能存在20多年,一定有她的文化所在,也许从未在意过,但她都真实的存在着。

  “黔粹行”的logo主体是牛角。牛角是苗族图腾之一,象征着忠信、坚韧踏实,也象征着原生态文化倡导。20多年来,“黔粹行”没有把文化挂在嘴边,而是实实在在地将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当中。

  “黔粹行”明年就有两位员工退休,他们在“黔粹行”工作近20年,他们最大的感受是在“黔粹行”工作有安全感、快乐感,在“黔粹行”工作10多年的老员工还有相当一部分,这就是“黔粹行”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吧!

  对一个企业、作坊、个人而言,首先要先明确定位,定位自己,定位顾客群体,定位产品。

  现在,我希望用贵州民间传说拍成影视动漫或舞美剧,也许能在做好产品的同时,把文化做好,通过文化推动产品销售,带动产业发展。

  未来,“黔粹行”希望同行业抱团发展,与跨界朋友们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希望在贵州成熟的景区及国内大中型城市,开设“连锁店”、“加盟店”、“020式体验店”,希望贵州民族手工艺品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让“多彩贵州”走向世界。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选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