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黎平县:做好水治理文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28 18:06:2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浪群 姚进忠 点击: 评论:0
贵州文化网讯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如约而至。自2022年7月以来,黎平县遭遇了196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天气,节约水、爱护水、珍惜水已成为全县面临的急待解决的课题。今年,黎平县聚焦“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活动。
以“水”为题 写好节水宣传新篇章
“每年的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我们都会提前谋划,超前部署,做好各项宣传活动的准备工作,确保水资源管理保护能真正走进公众视野和心里。”黎平县水务局水资源股负责人介绍,2023年度“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黎平县以“水”为题,写好节水宣传新篇章。
“世界水日”当天,该县水务部门联合团县委,邀请了县直相关部门及部分小学、中学、高中学生代表共100余人在县城萨玛公园母亲河畔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以弘扬节水美德,让节水宣传教育从自身做起,从小孩抓起。
“我们可以一水多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洗菜、淘米的水冲厕所;洗手或用完水之后要立马关掉水龙头,以免造成水资源浪费……”活动现场,黎平四中的学生代表自告奋勇上台与在场人员分享了她的节水小妙招。
“水乃生命之源,亦是万物之本。节水惜水爱水护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现阶段,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形势严峻,我们要做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的践行者、传播者。”在场干部职工、学生代表依次在节水宣传展板上签名。
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此次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惜水、护水、爱水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新阶段水资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水”为由,共护水清岸绿母亲河
黎平县紧扣“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活动主题,由县水务局联合团县委,通过团县委微信公众号“青春黎平”向全县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乡河”图文征集比赛活动。
“保护河流生命健康,事关人民福祉,通过该活动,可以深入挖掘沿河风情、民俗、历史等河流文化,展示美丽黎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风光,激发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河流生态保护。”团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活动从2023年3月23日启动,至4月10日截止,以县境内的河流、水库为主要对象,反映2017年河长制实施以来,社会各界治水、管水、护水、爱水生动场景以及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和成效。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黎平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河道管理保护新局面。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六大工作任务取得新成效。
多年来,黎平县各级各部门、各级河长,纷纷开展巡河,组织党员干部清理沿河垃圾、河道垃圾,清理村寨内的污水黑沟,督促企业整改,减少污水排放……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河道治理共同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治理和呵护好全县河流,才是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黎平县河长办负责人说道。
以“水”为线,共建人水和谐新时代
2023年3月27日,黎平县水务局联合黎平北控水务有限公司在县城繁华路段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画报、手提袋、围裙和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向过往群众开展了节约用水、河道管理保护、农村饮水安全知识宣传,推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叔叔,我们是黎平县水务局的,来跟您宣传一下节水知识,希望您好好看看这本书,这个袋子里面还有送给您的围裙、肥皂等小礼品。”这是宣传人员开展节水宣传的一个画面。
“我们不再将宣传工作当做‘摆摊’,更要主动走向群众,让水宣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今天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人在宣传点向过往行人开展宣传,另一路人则主动走进银行、诊所、商铺开展宣传。”当天参与宣传活动的同志介绍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多次就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建设人水和谐的新时代,需要“一砖一瓦”的堆砌,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以“水”为线,共建人水和谐新时代是每个水利人的职责和使命。
水是文明之源,生态之基,生存之本。作为新时代水利人,肩负着“水担”重任,我们对水更亲、对水更密、对水更专,希望全社会共同发力,全面倡导节约用水、保护生态,为打好节约用水、保护生态主动仗贡献一份力量。(杨浪群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