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纪念馆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挥戈向西,一路斩关夺隘,横扫敌人,相继攻克剑河、镇远、施秉、黄平、余庆各县,军锋直指黔北。在敌人将红军合围截击于黔东南的计划尚未形成前,红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前进路上的阻敌,直抵乌江南岸。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瓮安猴场召开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不过乌江改向湘西的错误主张,坚持全速前进,抢渡乌江,进军遵义,并通过了《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立刻准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内转入反攻,主要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如薜岳的第二兵团)和其他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第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会后,中央红军以不可阻挡之势,成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为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揭开了序幕。 中央红军成功北渡乌江后,将围追堵截的十几万敌军甩在乌江南岸,到达黔北遵义地区。坐镇遵义的黔军侯之担部仓惶退往桐梓。1月5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从团溪兵分两路,迅速扫清遵义外围,于当晚智取遵义。大部队于6日凌晨陆续进入城中。8日,红军总部进驻遵义。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遵义会议后,红军于2月5日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召开会议,对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3月10-12日,中央政治局在鸭溪、苟坝一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即“三人军事小组”),周恩来任团长,全权指挥军事行动。会议采纳了毛泽东不进攻打鼓新场的意见,确定了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区的战略方针。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北上,全军分别以红一军团为右路纵队,红三军团为左路纵队,红九军团、军委纵队及红五军团一部为中路纵队,红五军团为全军后卫向赤水地区疾进。24日,红一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镇)、土城南北地区向西首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被红军打得措手不及的蒋介石慌忙调整部署,企图在川滇黔结合部将红军包围,一举聚歼。针对这种情况,红军迅速做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的决策。
娄山关 15日,根据军委电示,中央红军分别由二郎滩、太平渡口二渡赤水河。红军在甩掉敌军主力进入贵州后,袭占桐梓,攻克娄山关,并发起遵义战役,歼敌两个师大部,俘敌3000余人,重占遵义城,取得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空前大胜利。 3月17日,为了调出滇军主力,红军于茅台镇及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向西北古蔺、叙永方向出击。待蒋介石急调大军往川南集结之时,红军在调动敌人目的已达到的情况下,各军团遵照军委发出的电令,于3月22日从二郎滩、太平渡等渡口,成功四渡赤水,以急行军速度直扑遵义方向与乌江北岸。 四渡赤水之后,红军第九军团伪装主力将敌人牵制在乌江北岸,主力则于3月31日从梯子岩渡口有序渡过乌江,做西进云南的准备。是时,蒋介石得知战况不利,亲自飞到贵阳坐镇指挥。红军则充分利用这一形势,有意令红一军团一部进占贵阳城北之交通要冲扎佐,又将主力集结于贵阳东北之修文、开阳县境,做出进攻省会贵阳的态势,使敌产生错觉。 调出滇军扫清入滇障碍一直是红军战略的重点,惊慌失措的蒋介石为保住自己与贵州省城,连夜急电滇军孙渡部兼程赶往贵阳增援。红军由此得以通过佯攻之计声东击西,派红一军团一部向东出击,直逼平越(今福泉)、瓮安,又做出东进姿态。在蒋介石调集湘桂滇三省军队准备对红军阻击时,中央红军却出其不意地绕道黔西南向云南疾进。4月22日,红军主力从容集结于兴仁县西北之黄泥河,顺利进入云南,连克沾益、马龙、寻甸、嵩明等地,军麾直指云南昆明,之后胜利挺进到金沙江畔。这就是《四渡赤水出奇兵》歌曲中“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词的历史出处。 红三军、红六军团木黄会师后,整编为红二、红六军团,由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担任领导。1934年11月,部队在湘江一带打败军阀陈渠珍部,俘敌2000余人,取得西征以来首次重大胜利。同月,根据中央电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由任弼时任临时省委书记,贺龙任苏维埃主席,夏曦、朱长青任副主席。同时成立湘鄂川黔省军区,贺龙任司令员,任弼时兼任政治委员。历经2个月,苏维埃政权逐渐得以发展。 1935年2月至9月期间,为保卫刚成立的苏维埃政权,红二、红六军团在连续3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作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击,先后渡过沅江,连克辰溪、浦市、溆浦等地,接着直捣湘中。1936年1月,队伍又从玉屏折返贵州,攻陷石阡县城。在当地休整后,于20日突破敌军封锁,向黔(西)大(定)毕(节)地区进发。2月5日占领黔西后,部队领导决定结束湘鄂川省革命委员会任务,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与中共川滇黔省委。队伍随即西进,6日攻占大定(今大方);9日,在贵州地下党的配合下占领毕节。 1936年2月27日,红二、红六军团根据敌我态势决定撤离毕节,向赫章、威宁方向转移,并于3月2日在赫章野马川召开会议,决定与反动军队在乌蒙山地区展开回旋战。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战斗中,红军巧妙利用敌军的弱点,摆脱敌军的反复合围,3次进出云南省奎香。在天寒地冻,渺无人烟的山区,红军以1万多人的兵力,击溃了国民党军5个纵队及川军123师100多个团的堵截。3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昭通、威宁间突破滇军孙渡纵队防线,直趋滇东,继续南进,并分别于28日、29日进占黔西南盘县、亦资孔地区。 红军撒下的革命种子,使贵州在1932年便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地下支部,即由红七军黔桂边委指派人员,在罗甸县建立的中共蛮瓦支部。其后,贞丰县卡法支部、丰业支部、毕节支部相继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壮大,安顺、贵阳等地陆续建立起党支部、党小组及读书会、文艺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革命群众组织。1934年9月,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等9人组成贵州省工委。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林青兼程赶到遵义汇报贵州地下组织情况,获中央承认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以林青为省工委书记。 贵州省工委是红军长征途中批准建立的唯一省一级地方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省工委领导贵州地下党开展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也是红色贵州的重要构成。尽管反动势力不断对地下党组织进行镇压,但广大党员始终不屈不挠,一直坚持斗争到贵州解放。
撰稿:范同寿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