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影像解读“考古写史”,连道具都还原考古细节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07 21:02:58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彦 点击: 评论:0

 

《何以中国》邀请今天的良渚玉匠阿玉师傅出演5000年前的良渚城玉匠。(受访者供图)

■记者 王彦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的创制团队在做一桩细节到厘米级的事——从道具的考古考证开始,在横店“再造”西坡遗址的局部,以电影级视听语言重现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历史一瞬。

《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该片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等承制。

自2021年春天启动拍摄,总导演干超带领团队跋涉近500天,走过全国230余个拍摄点位。其中包括西坡、二里头、陶寺、良渚、石峁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关注的遗址,也有甘肃四角坪遗址、河南宋国故城城墙考古发掘、浙江井头山遗址二期、山西西吴壁遗址最新发现等尚未公开成果的“考古进行时”。去年12月,完成全部纪实拍摄后,《何以中国》进入了影片再现阶段。最终与观众见面的纪录片,将融纪实与影片再现为艺术整体,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使纪录片各篇章内容都能具备长尾的档案价值,这部解读“考古写史”的纪录片不仅在纪实部分邀请到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总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岭担任学术总制片人,并实现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最强专家集结。影片再现阶段,创作团队同样追求考古级的严谨,片中再现的道具,小到衣服、纹饰、器皿,大到房屋复建、祭祀典礼、墓葬设计,每个细节都在力求朝着历史的真实近一些、再近一些。

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厘清文明根脉之后,让大众“在现场”感受历史的风、触摸黄土地的万年流转。

按考古现场1比1再造影片片场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灵宝市阳平镇,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六大遗址之一。西坡遗址发掘的大型房址和墓葬等,都为认识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聚落的文化面貌、社会结构、人情习俗提供了珍贵资料。在横店,《何以中国》摄制组几乎1比1复刻了西坡遗址的部分考古现场。

干超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道具图纸。形态大小各异的西坡陶罐、陶盆、水勺、毛刷、陶埙等器物20余种在列,图纸不仅以透视图详细标明形状、尺寸、纹路,更划重点突出文物的特质。比如在陶埙制作上,图纸明确了腹部小孔直径为0.3厘米、上孔直径0.7厘米,还特意标注“细泥捏成,红色不纯正,有灰斑”“表面饰有不规则绳纹”等字样。又好比陶大口缸的制作要领里,上下半部分的材质差异、表面纹样深浅和因密集戳压形成的小凹窝等,悉数在列。有了器物还不够,摄制组甚至详细画出西坡遗址著名的M27墓坑出土情况俯瞰图,从族长遗体的方位、足部并拢的姿态、包裹遗体的麻布材质、脚坑内出土文物、遗体担架等,无一遗漏。日薄西山时,一场发生在距今约6000年的族长葬礼在族人见证下举行,透过考古考证的细节,历史向今人送来耳语。

而西坡遗址不过是众多影片再现的场景之一。干超介绍,在横店,摄制组还陆续拍摄了良渚、凌家滩等场景。呈现良渚的祭祀典礼,无论服装抑或王和王后身上的全套玉器,摄制组都参照文物真实还原、真玉制作,这在相关纪录片史上尚属首次。此后,团队还将赴甘肃、河北等地,到距离考古现场最近的地方开启一个个历史的空间。“《何以中国》影片再现部分共还原200多处场景,特制的道具、布景超1.2万件,服装超过8000件/套,每一件、每一处都尽可能按考古细节一一还原。”

在“透物见人”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如此严丝合缝地还原考古细节,《何以中国》的“野心”不小——这部纪录片并不满足于介绍文物,而是要“透物见人”,从故纸堆、遗迹丛、考古现场推演出历史的细节,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及其演进的历程。换言之,《何以中国》要展示的,不止于文物本身,更是文物所传递出的早期国家文明形态的形成、历史长河涌动的方向,是关乎何以中国的根脉所系。

以西坡为例,该遗址中发掘出制作考究的大型房址和族长墓随葬玉钺及陶器等,都是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的历史注脚。区别于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展陈,《何以中国》在纪实拍摄中将文物按其所处时代的礼制、场景重新摆放,还原它们在历史深处曾经的位置与功能;又继而在影片演绎时由专业演员与复刻的道具“合作”,按考古考证,再现古代的社会场面。从文物原件到复刻的道具,视觉上追求的“以假乱真”将引领观众穿过风尘雨帘,触摸历史的温度。可以想见,在《何以中国》提供的鲜活历史时空里,祖先们曾仰望过的天下与我们去往的光明盛放的前方无限交叠。

《何以中国》的撰稿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道出了许多考古人的心声。他说:“距今1万多年前,现代人已遍布世界各地,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开始制作陶器、培育驯化农作物,开始了农业革命进程,其实也开启了文明化的进程。距今5000年左右,其中更少一部分人开始创建自己的文明。而这样的文明和大一统的治理体系完美结合,创建了文明型国家,绵延5000多年依然蓬勃发展如少年,只有我们中国,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作为一位长期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人,李新伟曾被许多人问及,研究中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是不是重大发现的惊喜。他答:“惊喜肯定有,更多的是感动。让我感动的有石峁那座巍峨的石城,有像良渚那样精美的玉器,但有时候,让我感动的就是一对夫妻的墓葬,或者是一个陶片上留下的一枚指纹。”

现在,《何以中国》就是希望把如是感动传达给观众。因为恰恰在那些生活印迹里,我们与先人共通的情感体验沛然生发,也更理解“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将往何去”的终极问题——先民曾躬耕和开拓的每一片文化的田野,都成为今天“我”的养分来源;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站在“何以中国”的历史之上,和万年前遥相呼应。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