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董志塬上现文明:南佐探秘 | 访古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9-01 14:13:0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翟德芳 点击: 评论:0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离开银川,我预定的下一站是甘肃东南部的庆阳。为什么是庆阳?还是同我早期编百科的经历有关。当时百科考古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之下,为庆阳南北石窟寺专列了词条。中国四大石窟寺之外,庆阳石窟寺的意义在哪里?我一直放在心中,这次有机会,便决定实地看一下。

不过事有凑巧,在银川浏览资料,我偶然发现近年有重大发现的南佐遗址竟然就在庆阳市区附近,并且我还发现这个遗址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系和甘肃方面联合发掘的。我的大学同学兼好友魏坚是人大考古系的创办者,有此消息,我马上请他联络,得以到南佐遗址实地考察,所以此文的重点就是介绍南佐了。但是探访石窟寺是我的初心,也应加以适当介绍。

开创七佛造像的庆阳北石窟寺

我以为既然名为庆阳南北石窟寺,两地应该很近,但到了北石窟寺一打听,才知道南石窟寺在泾川县,离此很远,而我的时间又不够,就只好单独踏访北石窟寺了。

从钢架缝隙中拍摄的露天窟龛

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时期,是由北魏名将、泾州刺史奚康生(467 年~521 年)开凿的。石窟位于庆阳市区西南约 20 多公里的蒲水与茹水交汇处东岸,在名为覆钟山的环山体长约 120 米的黄沙岩壁上雕凿而成。始凿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 年),后经西魏、北周扩建,此后直到明清不断扩建,现在岩壁上有窟龛 296 个、石雕造像 2126 身。不过经历 1500 多年的风雨侵蚀,外部的许多窟龛都已经漫漶不清,而在我到达的时候,可能正准备对其加以维修,石窟外面搭起了密密麻麻的钢架,我不仅无法拍摄其全景,许多洞窟也无法进入。

万幸的是,这里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 165 号窟仍然开放,故此我将重点介绍这一石窟。

165 窟正面三佛

165 号窟是中国最大的、也是最早的七佛窟,开凿于永平二年,覆斗顶,高 14.5 米、宽 21.7 米、深 15.7 米,窟内造像主尊为七佛,高 8 米;胁侍菩萨十身,高 4 米;前壁南北两侧有交脚菩萨各一身,高 5.8 米。门内南侧雕菩萨及弟子、驭象奴乘象,高 3.05 米;北侧雕三头四臂阿修罗天,高 3.1 米。窟门外雕二天王,高 5.7 米,其两侧雕雄狮。窟内门上部浮雕千佛,窟顶四坡浮雕坐佛、飞天、弟子、佛塔及佛传、经变故事画面。

165 窟门内南侧骑象菩萨与童子、象奴

165 窟门内北侧的阿修罗天

从北魏开始的“七佛”观念,认为在释迦牟尼之前,已经出现过六位佛祖,将来还会有弥勒佛降临人世,如此便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的佛陀崇拜体系,故此,北石窟寺 165 窟在中国佛教石窟史上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其七佛造像宏伟精湛、庄严肃穆,其他如弥勒菩萨、骑象菩萨、阿修罗等作品也都极富艺术感染力,门口的两尊天王像的形态,体现出自信与力量的完美结合,是北魏石窟寺艺术的精品。

222 窟盛唐风格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除此之外,开凿于北周时期的 240 窟和开凿于盛唐时期的 222 窟也很有特色。

南佐:董志塬上的中心聚落

我从北石窟寺下来,就驱车直奔南佐遗址而来。拜魏坚教授所托,考古工地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考古系待读博士张镪陪同我仔细地考察正在发掘的遗址,并考察遗址周边的遗迹现象,又观摩了出土的各种遗物。

南佐遗址全貌

张镪介绍说,南佐遗址在上个世纪曾有过两次试掘,此次的发掘和调查勘探从 2021 年开始。经勘探得知,遗址位于董志塬上,面积在 600 万平方米以上,聚落中部是由 9 座方形夯土台及其周围环壕围成的核心区,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核心区中部偏北是由护城河和夯土宫墙围成的“宫城”。“宫城”的中心是主殿。

南佐遗址残存的九台之一

已经大部发掘的“宫城”有东西宽约 55 米、南北长约 67 米的夯土围墙,墙外有宽约 15 米、深 10 米多的护城河。主殿在“宫城”中部偏北,建筑面积 720 多平方米,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组成。主墙墙体厚约 1.5 米,南墙开有三门,其余三面为圆转角附墙。“殿堂”前部有一直径约 3.2 米的地面式圆形火坛,后部有两个直径达 1.7 米的大型柱洞。前厅南侧无墙,地面有三排直径约 0.8 米的柱洞。“殿堂“内所有墙壁、火坛、殿外的散水台都涂抹多层草拌泥和石灰,有些部位白灰面多达六层!

南佐遗址“宫城”及宫城附近居住点的想象复原

在“宫城”内部东西两侧各有多间夯土墙侧室,其分布大体对称,一些侧室内部也有圆形火塘。宫城区的南宫墙为平行的两道墙,内墙的宫门同主殿中门、“殿堂”大火塘处于一条线上;外墙则类似于后世的影壁,应兼具防御功能。

在“宫城”之外、夯土台与环壕之内,还分布着不少夯土墙、白灰面的高等级建筑。环壕之外则有五六片普通居住区,这些居住区面积都在五六万平方米,房屋却都是较小的白灰面窑洞式建筑。发掘者推测,“九台”内及宫城主要是举行祭祀礼仪和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九台”外主要是普通人生产生活区域,也包括农田。

断崖上残存的房屋遗迹(清晰可见的白灰面地面)

关于遗址的时代,从出土的陶器特征判断,当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具体说,相当于半坡四期文化时期。具体年代大体在距今 5100-4700 年之间。

南佐遗址的文明之火

上面介绍的,是南佐遗址的规模和主要构成,其实在南佐,还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南佐遗址出土的薄胎白陶带盖簋(翻拍自工地海报)

在南佐发现了一般的红陶和灰陶器,也有彩陶,更发现了黑陶和白陶器,这在黄土高原是十分罕见的。尤其是白陶的陶胎仅有一两毫米厚,泛出釉质光泽。我们知道,黑陶质的蛋壳陶是在山东龙山文化才出现的,要比这里晚好多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在宫城祭祀区出土了数以百万计的炭化水稻。黄土高原本是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发现的这么多的水稻是当地种植的,还是交换得来的呢?它们出现在祭祀区又反映了什么呢?

遗址里出土的彩陶和白泥堆纹陶罐多是成套出土,造型相同、大小成系列,有的还配有盖塞——既可盖上、又可塞紧。发掘者推测,这些陶器有的是装酒的,有的是盛肉的。像这样的器物成批出土于祭祀区说明了什么呢?

南佐遗址出土的白衣陶簋(翻拍自工地海报)

遗址还出土了不少涂抹了朱砂的骨质和石质的箭头。这样的箭头显然不太可能是用于实际狩猎的,它们出土于宫城区里面,发掘者认为此即是所谓的“彤矢”——古时天子赐予有功大臣的朱漆箭。如此说来,当时是已经有了“天子”了吗?

南佐遗址出土的涂朱砂骨镞(翻拍自工地海报)

结合这些,我们回头看前面所说的“九台”。这九个夯土台呈倒“U”形对称分布,每个都是 40 米见方,北部的圆台更大。这些台子有的至今残高仍有六七米。九台之内为宫城,呈封闭式的中轴对称结构。结合宫城内的“殿堂”里的大火塘(火坛),发掘者认为,“天圆地方”,圆形的北台可能就是祭天的“天坛”,东西两侧的八个方台则可能是祭祀八方大地的“地坛”。

综合这些因素,我不能不说,南佐遗址所表现的,应该是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南佐所处的董志塬地区当时是一个以南佐为都邑的早期国家。得出这个结论,实在有些石破天惊了!我们知道,传统上,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在龙山文化时期才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而南佐的时代要早于龙山时期好几百年,这个“黄土高原古国”真可算是新石器时代漫漫长夜里的第一把文明之火了!

图片

南佐遗址殿堂(F 1)前厅地面及夯填土(翻拍自工地海报)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发掘者发现,南佐遗址宫城的建筑是被主动放弃的!主殿 F 1 停止使用后就被填埋起来,并且夯填得很实,也因为此,夯土下的各种原初的建筑被很好地保存下来。那么,问题就来了:南佐的居民为何要放弃这么宏伟的城市?是因为气候的变化,还是因为外敌的威胁?据发掘所见,夯实后的土台上后来还有新的建筑,那么这些新的居民是什么人?南佐的居民又去了哪里?庆阳被认为是华夏始祖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南佐的城市与礼制建筑同这个传说有没有关系呢?另外,庆阳古时属于“豳”地,史言夏代的时候,周人的先祖不窋(即后稷)率部族来此,从事农耕,使族人得到发展。后稷的时代虽与南佐相差了几百年,但他们有没有文化上的联系呢?事情真的越来越有意思了!

(南佐遗址的发掘材料尚未发表,感谢现场负责人同意我翻拍工地办公室的部分海报,以说明遗迹遗物的具体形态。)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