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6000年前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迎来第五次考古发掘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9-12 13:24:2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邢虹 朱彦 点击: 评论:0

  “在小小的探方里挖呀挖呀挖……”9月3日,走进薛城遗址,看到南京师范大学薛城遗址考古队正忙碌着,记者脑海里顿时唱起了前阵子最热门的网络儿歌。

  将历史的指针回旋至6000年前,水草丰美的石臼湖畔出现了原始村落,这就是如今被誉为“金陵第一古村落”的薛城遗址。经考古专家的论证,薛城遗址是目前南京地区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1997年开始,薛城遗址已经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填补了长江下游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

  近期,南京师范大学薛城遗址考古队开始了第五次考古发掘,用手铲寻找史前“文化基因”,探寻先民的足迹。

  发现

  25年间4次考古发掘

  “金陵第一古村落”揭开神秘面纱

  薛城遗址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距高淳市区约4公里。遗址原处在石臼湖南岸,本为一岛形台地,当地人俗称“小岗头”。现在,遗址东南面大部仍临水,西北部为鱼塘。

  薛城遗址的发现,颇有戏剧性。1997年8月3日,几位青年农民拿着几件石器去当时的高淳县文保所询问价格。文保所工作人员凭着职业敏感追询后得知文物乃薛城乡卫生院新建办公楼挖沟槽时出土,遂将这一情况汇报至当时的高淳县文化局和市文物局。市文物局立即委派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前往施工现场调查处理,确认这里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同时,由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保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就对已暴露的部分墙基沟槽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探。

  遗址平面大致呈椭圆形,南北宽约210米、东西长约330米,北部因早年防洪取土略遭破坏。经初步勘探,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对薛城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从1997年9月4日开始,到12月17日结束,发掘面积约120多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15座、灰坑95座、房基1座、灶穴2个、柱洞16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500余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南京鼓楼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以来,南京市史前考古的又一次重大收获,堪称“金陵第一古村落”。该考古发掘获得“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2010年,南京市博物馆对薛城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5.4平方米,发现灰沟2条、红烧土面3处、新石器时代墓葬1座、灰坑52个。

  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师范大学在薛城遗址公园内建立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田野考古实习地点,并于当年联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文保所联合对薛城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16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74座。

  让专家们感到最惊喜的是,此次发现了一处用蚬壳组成的堆塑龙。它酷似一条自东向西南趴伏的大鳄鱼。“头部”距地面0.5米,蚌壳摆出“吻部”形象,还有两颗大大的蚌壳“眼睛”;“颈部”虽被破坏,但仍然能看到少量蚬壳的痕迹;“背部”高高隆起,最厚处有0.2米;一条全长3.34米、最宽达0.5米的大“尾巴”,距地面深0.67米,点缀着多枚大蚌壳。专家认为,鳄鱼属爬行动物,是龙的初形和原形。蚬壳堆塑的龙,在江南地区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现,有专家称它为“江南第一龙”。

  2022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薛城遗址考古队开展第四次考古发掘。布方发掘面积计3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4座、新石器时代房址3座、新石器时代灶1座、新石器时代沟3条;西区发掘100平方米,共发现明清墓葬6座、宋元时期水井1口、新石器时代墓葬1座、新石器时代房址6座、新石器时代灶1座。东、西两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31座,出土陶器、玉石器和骨器200余件。

  此次发掘的史前墓葬常见随葬品,包括陶罐、陶壶、陶豆、陶盆、陶盉、陶鼎、石钺、石锛、纺轮、网坠等,高等级墓葬常随葬有猪下颌骨。陶罐、陶壶多为圜底或加喇叭形圈足,陶鼎多为侧装凿形足鼎。早期墓葬与太湖西部溧阳神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溧阳东滩头遗址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出土器物相似,晚期墓葬随葬的多件假腹杯形豆与宜兴下湾、湖州毘山、湖州安乐等地出土的同类器物高度相似,显示出薛城遗址与太湖西部崧泽文化遗址之间的密切联系。

  薛城遗址前四次考古发掘,对于探讨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生业经济、墓葬习俗、社会复杂化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探访

  落铲生活区

  进一步完善薛城遗址年代序列

  “一把洛阳铲,半部中国史”,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发掘,就像大型开盲盒现场,探索未知,丰富历史。

  9月3日,记者来到薛城遗址。遗址门前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牌。往里一直走,南京师范大学薛城遗址考古队的队员们正在小小的探方里“挖呀挖呀挖”。

  “我们今年的发掘计划是200平方米,一共布8个5×5的探方,根据此前的考古发掘,我们判断这里应该是遗址的生活区。”南师大薛城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陈声波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刚挖到表土层,距离文化层预计还有20—30厘米深吧。”

  对于此次考古发掘的目标,陈声波表示,通过此前几年的挖掘,在薛城遗址墓葬区获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从整个遗址的功能布局来看,还有欠缺,“我们希望能在此次发掘中找到良渚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等遗迹,从而把薛城遗址的年代序列进一步完善。”

  记者看到,在薛城遗址西北部,1997年首次考古发掘的现场已经被保护起来。透过一块块玻璃,当年考古发掘出的房基、灰坑、柱洞清晰可见。站在此处,仿佛能感受到6000年前村落里的炊烟袅袅,先民们劳累了一天,三三两两伴着落日回家的场景。

  据介绍,此处遗址中的一座房址周围有等距分布的三个柱洞,柱洞内垫有红烧土块或陶片作为柱础,并有过道与房址相连。灶坑分布于房外西侧,四角有烟道。窑穴呈环形有规律地分布于房址周围,多为规整的深坑,典型者有长方形和长方形一侧带有台阶两种,不少底部都发现了有鱼蚌类遗骸,推测可能用于暂时放养鱼类和蚌类,便于捕捞食用,反映了薛城遗址先民以渔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形态。

  此时,记者不禁好奇,先民们长啥样?

  来到薛城遗址发掘成果展示厅,陶罐、陶杯、陶鼎、网坠……这些“宝贝”都是从高淳薛城遗址出土的。透过这些文物,仿佛一眼便能望见五六千年前高淳先民的生活场景。

  瞧,是谁在石臼湖畔撒网捕鱼?

  展厅一侧一个根据出土遗骸复原的“高淳渔家女”格外引人注意。编号为M15的骨骸是所有薛城遗址出土遗骸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只见她仰身直肢,头向上40度,随葬有猪牙、骨锥以及陶纺轮、豆、鼎、罐、钵等七件器物。为了再现薛城先民的样貌,当时委托了相关专家对M15遗骸进行了面容复原工作,对头骨进行了拼合,对下颌骨进行了重新加固,对颧弓进行了必要修复,五官成型后再植入了毛发,增添骨肉。

  如今,在薛城遗址发掘成果展示厅,参观者能够看到这位新石器时代的“南京人”,她身高160厘米,身披人工纺织的粗麻布,脖子上挂着体现渔猎生活的贝壳饰物,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目光炯炯,隔着玻璃凝视着几千年后的现代人。

  对话

  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主任王志高教授:

  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要通过考古透物见人

  记者:从1997年薛城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到此次的第五次发掘,您有什么不同感受?

  王志高:1997年第一次来薛城遗址,无论是考古技术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无法与今日相比。当时,我们就住在考古发掘现场旁的农民家中,吃饭就在薛城乡卫生院的食堂。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心怀理想与追求,对考古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现在考古工作条件与环境持续向好,考古学术研究体系日益完善,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代代考古人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探索未知、追求科学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记者:对薛城遗址的前四次考古发掘总面积不到700平方米,只占整个薛城遗址6万平方米的极小一部分,随着第五次考古发掘的开始,您认为薛城遗址将展现怎样的学术价值?

  王志高:薛城遗址是南京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证明,薛城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征,被认为是长江下游苏浙皖三省交会地带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对构筑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对进一步认识宁镇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大量保存完好的人类遗骸极为罕见,为研究我国南方史前体质人类学提供了一批宝贵实物资料。

  记者:薛城遗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对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志高:薛城遗址所揭露出的文化面貌,为我们展现了宁镇地区南部6000多年以来的文化变迁。特别是北阴阳营文化与崧泽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良渚文化时期南京地区的文化面貌,为南京乃至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提供了新的线索,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本地区的史前文化面貌提供了全新的实物资料。

  记者:您对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有哪些建议?

  王志高:众所周知,南京是六朝古都,这些年的考古工作,大家把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后段,比如六朝、明代,而对于秦代以前,特别是史前的考古研究工作开展得还不够。

  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在探源方面还有好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秦代之前,几乎没有文献资料印证。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通过考古透物见人,分析我们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两汉的?要通过课题设置,一个一个去攻关。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

  对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来说,我们现在正在考古发掘的薛城遗址很重要,还有很多同样重要的遗址,比如西街越城遗址、昝庙遗址、朝墩头遗址等,这些遗址都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和探索。

  人物简介

  王志高,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主持南京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策划、领导六朝建康城遗址、祖堂山南唐陵园遗址、窑岗村明代琉璃窑遗址、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墓等重大考古发掘项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