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新闻  
“他走了2000多年,你们老想把他的墓挖了干嘛?”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12-27 09:21:38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点击: 评论:0

当得知许卫红是考古工作者,又在陕西工作后,绝大部分人会问许卫红一个相同的问题:“秦始皇陵到底什么时候挖?”

曾经每次收到这样的问题,许卫红都会很生气,甚至会反怼回去:“和你有啥关系,你准备挖了它干啥?”

作为一名参与了20多年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考古、咸阳城遗址考古人,许卫红如今的身份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都咸阳城考古领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都咸阳城考古领队许卫红

此前,许卫红曾因大众对于考古的了解甚少甚至带有偏见而苦恼,但女儿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你总是在‘自说自话’,我们普通人凭什么要懂你的专业知识?你没觉得你很傲慢吗?”

女儿口中“傲慢”两个字刺痛到了许卫红,她承认自己确实长年带有一种专业领域的傲慢,这对于大众对于考古的理解,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她决定改变。

考古不苦

上世纪80年代末,许卫红和吉林大学考古系同班同学申茂盛一同被分配至陕西省兵马俑博物馆,二人拎着行李走下中巴车的那一刻,两人都不会知道自己此后的生活会和秦始皇以及兵马俑捆绑得如此之深,更不知道未来二人会结成夫妻。

在跟着“秦俑之父”袁仲一进行了十年兵马俑的挖掘工作后,许卫红又带着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在省内各地抢救了大量被盗和新发现的古墓葬,2014年,她调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她的研究也从研究秦始皇的“兵”变成了研究秦始皇的“城”。

在外人的眼中,谈及考古工作,有几个高频词汇总是会出现“孤独”“辛苦”“风餐露宿”“不赚钱”,此前甚至有某地状元报考考古专业被全网劝退的新闻出现。

对此,许卫红认为,正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于考古工作的了解和认知,才会习惯性地将这些认知和考古这个职业强行捆绑。

“我从事的就是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有它独特的工作方式和特点,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喊苦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很辛苦,不能说考古人最辛苦,这不严谨也不客观。”

“交警累不累?公交司机辛苦不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辛不辛苦?考古最辛苦?不可能的。”许卫红说。

考古在许卫红眼中,是一个有意思的职业

在许卫红看来,考古曾经受到技术手段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和现在相比工作的难度和辛苦程度更高,但是随着国家和地方持续的重视和投入,科技手段的进步,考古工作已经不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灰头土脸”。

而许卫红认为,更重要的是有意思,一个职业如果能让人觉得有意思,那么其中所付出的代价和努力,就都是值得的,考古在许卫红眼中,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职业。

至于获得的报酬,许卫红坦言,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目前考古工作者所收获的酬劳,是和付出的努力成正比的,没有相比于各个职业来说更低,更不存在“做考古,吃不上饭”的说法。

和“考古苦”相似,许卫红也不赞成“考古奉献论”,“仿佛从事考古专业,就是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了某个无比伟大的事业,并不是这样,每一个事业都是伟大的,至于愿不愿意奉献,愿不愿意坚守,这都是个人的选择。”许卫红说。

“我这半辈子都投入到了考古事业中,并不是因为我认为这个事业有多么的崇高,而是这个工作是个有意思的工作,满足了我核心诉求的工作,其他的行业或许无法满足我的这个诉求。”

许卫红的诉求便是,“好奇心”。

和好奇心最接近的职业

“或许没有什么职业比考古更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了。”许卫红表示,人们在孩童时代,总会对用小铲子去挖掘泥土,沙堆产生巨大的兴趣,这是来自于,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接收到的信息是具象的,而看不到的东西充满了神秘感,也就自然带来了好奇心,这或许是人类的本能。

而考古工作,则是不断满足人们原始好奇心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挖掘和保护,亲眼看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东西,这是书本上的文字无法给出的体验。

正是因为好奇心作祟,非考古专业的普通人就特别在乎考古人究竟从地下挖出了什么东西?这两年的文博热,也让更多人更愿意去了解考古这个职业。

许卫红介绍,挖坟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抢救性的保护

但在许卫红看来,考古专业的工作者们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在乎科普,因为常年和野外作业或者专业的文献打交道,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每一个年代、数据、长度、重量都需要做到准确严谨。

又因科普工作本就不在科研工作者的评判体系内,行业内更在乎成果,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才能带给考古人实打实的收益。久而久之“傲慢”悄然形成,大家面对媒体,面对大众的时候,无法转换话语体系,甚至觉得自己领域的内容专业性强,无法通过浅显的方式让对方理解,索性不说了。

科普工作甚至在考古业内会被认为“不务正业”,业内人士进行科普工作最大的顾虑就是“同行怎么看我?会不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有安心、静下心来做学问?” 所以相比起其他领域来说,考古专业的科普工作,在一段时间内进展得并不好。

许卫红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考古科普工作是非常发达的,那个时候的专家大师们,并没有这种“傲慢”。

正是因为如今的“傲慢”,才让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普通人认为,考古人的工作就是挖坟。这令许卫红既愤怒又难过。

“其实我们挖掘的古墓,绝大部分都是被盗挖或者在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被暴露出来的,而非我们探测出来后,主动去挖掘的,这个挖坟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抢救性的保护。”许卫红说。

面对种种不理解和非议,许卫红决定把考古的科普做起来。在2014年,她写了一本名为《说说秦俑那些事儿》的书,她还记得,自己写完后同为考古专业的丈夫一口气读完,表达了满意,而女儿却在书稿中作了大量的记录,甚至有大量的问号。

女儿对许卫红说:“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啥,我为啥要理解你?”随后许卫红对书稿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即便如此,在豆瓣读书的短评中,如今仍然留有“可读性不高”的评论。

哪里人多就去哪里科普

当用户的阵地大量转移到短视频平台,那么科普工作势必要进行转变,科学普及的基础便是,哪里人多就去哪里科普。

2023年5月19日,许卫红进驻抖音,发布了第一条视频,点赞量9213。截至12月22日发布了41条视频。内容包括《文物修复“磨洋工”?》《我与盗墓贼的几次交锋》《兵马俑里有没有女佣》《我看到了兵马俑的眼睫毛》等,目前拥有3.2万粉丝。

许卫红看到了在抖音做科普的力量,也给她的工作本身带来了更多的启发

许卫红坦言,做短视频自己还仍然在探索和尝试,转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节奏,并且要关注社会热点,视听效果都需要好,这样才有更好的传播力。要尽量避免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逐步将公众带进感兴趣的考古话题中来。

学术的严谨和理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乏味,抖音上的科普短视频则要便于公众理解,同时兼顾趣味,两套逻辑如何打通?高冷的知识,不应该是一条条枯燥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有趣的例子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贴士。做科普不仅仅是介绍知识,也传播一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看问题的视角。

许卫红回忆起自己的一次创作中,谈起了一件文物,她以考古人严谨的态度介绍了这件物件的长度,但女儿则认为,在短视频创作的过程中,描述一件物体的大小,不需要过分追求精确,因为对于手机对面的人来说,他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对13厘米还是16厘米并没有概念和判断,这样的内容就会造成无效传播。

目前许卫红保持了周更的模式,未来或许会增加来满足用户逐渐增加的需求。虽然许卫红认为,自己的短视频如今还不算成熟,涨粉速度并不惊人,但她还是看到了在抖音做科普的力量,很多人会和自己互动,表达自己对于考古工作的好奇,甚至一些普通人的视角,是自己作为考古专业工作者从未有过的,这也给她的工作本身带来了更多的启发,短视频创作像是一种相互的科普。

我在给用户科普考古,他们在给我科普世界。许卫红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考古人下场短视频,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每次思考的时候,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的话就会重新回到许卫红的脑中。

苏秉琦是这样说的:“考古是人民的事业,不是少数专业工作者的事业。人少成不了大气候。我们的任务正是要做好这项把少数变成多数的转化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新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