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毕节之最 | 毕节第一条国道——清毕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7-03 15:56:35 来源:毕节发布 作者: 点击: 评论:0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破土动工兴建的清(镇)毕(节)公路,是毕节境内的第一条国道。

清(镇)毕(节)公路,起于黔滇公路上的清镇县城,经站街、卫城、新店,跨鸭池河进入毕节地区境内;继而起伏前进,过大关、黔西、林泉、鸡场、大方,至此路分为二:一路向右行,为老路,沿老鹰岩、响水方向行进,至石母猪,与新路接,1989年全省公路调整后降为乡道,称大(方)响(水)石(母猪)公路;一路向左行,为新路,出大方城,跨落脚河,趋双山而至石母猪,与老路复合。老路、新路复合后的清毕公路抵达毕节,交会于川滇东路,全程209公里,是当时毕节地区与省会贵阳的主要交通线,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清毕公路属毕节境即鸭池河至毕节段长为147.4公里,沿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路线终点之毕节城,为黔西北重镇,当川滇东路之要冲,向西可出云南,向北可进四川,扼据险要,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

清毕公路的建造历程极为曲折。民国17年(公元1928年),贵州省路政局着手筹建清毕公路。2月10日,以沈世昌主持勘测,按干道支线标准设计,路基宽3丈6尺(12米),碎石路面,厚9寸(30厘米),两侧以片石铺砌。路线基本选用原古驿道走向,其中鸭池河两岸、西溪至乌溪、大定阁鸦至归化三大段,因驿路过于崎岖,或地质不良,难以利用,另选新线。民国17年(公元1928年)7月勘测完毕,9月复勘,破土兴建。以行政区划为界,划分清镇、黔西、大定、毕节四段施工。特工(石方、桥涵、挡墙)由省拨款发包办理。其中,拨给黔西8000元(银元),大定1.5万元(银元),毕节2000元(银元);土方则由各县征工义务修建。清镇县因辖境路段较长,工程偏大,同时承担修筑贵安路、平远哨机场工程,任务繁重,力有不逮,难以统筹兼顾,省府遂命织金、广顺(今属长顺)两县分别助修镇西卫(今卫城)至盐井、清镇至土桥两段。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周西城与李焱的战事爆发,周氏战殁,贵州政局遽变,遂停工。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毕、大、黔三县政府顺应各界人士之请求,在省筑路经费奇缺的情况下,又向绅商富户募捐筹款,征集民工续建。其中,大方自筹1.5万元,但因财源有限,工程仍然时建时停;清镇县路段更因织金、广顺两县民工远道跋涉,食宿困难,替换频繁,工程进展极为缓慢。直至民国23年(公元1934年)3月25日,省公路局于清镇召集织金、广顺、清镇三县县长暨民众代表共商,决议工程经费由织金、广顺两县分摊承担(其中,织金承担1.5万元),而工程统归清镇征工办理。省公路局还对黔西、大定两县工程也加紧督导,至是进展稍快,民国23年(公元1934年)12月全线竣工。

清毕公路共修建桥梁15座,544延米;其中,毕节地区属境有11座,339.4延米。毕节地区属境的11座桥梁中,西溪桥、头步桥、流仓桥系属古桥利用;鸭池河则设渡口,以木船渡运维持交通。民国26年(公元1937年)8月,由省建设厅车务总段组建养路工区管养。但因沿线地形复杂,测设选线也有不善。线路蜿蜒于崇山悬崖之间,尤以老鹰岩、小寨梁子一带,下临深壑,险峻处处,工程艰巨;加之当时筑路经费奇绌,施工分县进行,应办未办工程不少,不合设计标准,行车艰难。省政府遂决定以行营公路处结余工款中之十一万多元进行整修,于民国27年(公元1938年)7月成立“清毕路整修工程处”,征工整修。嗣以行营只拨款5万元,工程也只着重改善鸭池河渡船、码头及其附属设施。是年秋,国民政府行政院在全国公路水路交通会议上议决,拨款6万元改善清毕路。省政府即以列为第二期改善工程,继续择重翻修黔、大、毕三县境内路面和改善线路,民国18年(公元1939年)2月开工,四月交清毕路养路工区接办。民国29年(公元1940年),中国空军航空委员会决定在大定羊场坝建立飞机发动机制造厂,要求大定至毕节公路能通行8吨拖车,即编造整修改造工程预算200万元报请行政院审批,延至民国33年(公元1944年)4月上旬始拨款开工;6月底,余下40万元,交清毕路工务段继续办理路面及桥梁工程。但因上报预算与拨款之时相隔数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工程远未达到计划要求。经过整修改善后的清毕公路全线路基宽5~10米,路面宽3~6米,碎石厚30厘米,最小平曲线半径35米,最大纵坡仍达22%。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冬,省公路局又征调沿线民工突击整修,第四行政督察区属境三县共征用民工4.6万多工日,整修路肩边沟155公里,锤备碎石3570立方米。

解放后,清毕公路毕节地区境内路段进行过多次大量整修。1950年至1953年,先后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群众整修路面边沟涵洞工程,投放大米六十四万多斤,用去民工21.3万工日。1957年夏,动工兴建鸭池河钢桁吊桥,次年建成,7月1日通车,投资30万元;1958年5月着手改建线路,长约二十八公里,10月结束,三县共动员民工3500人,用去投资31万元;1966年至1979年间,先后修建响水桥和流仓桥,各投资20万元。此前,养护中也不断进行裁湾、拓宽、降坡和局部改线工程。1990年,清毕公路核定划入国道广州—成都321线。

备注:本文根据《毕节地区志·交通志》整理,在原文基础上略有调整和增减。(图片来源于网络)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