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尹晓芬:不忘历史,感恩老兵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1-23 19:07:3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尹晓芬 点击: 评论: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铁蹄横行,硝烟四起,哀鸿遍野,山河破碎……


       在国难当头之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他们舍家弃子,奔赴抗战第一线,与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抗击,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5年过去了,当年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抗日战士,如今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但在人类的字典里,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在战争中作出的贡献 和牺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仅就中日之间而言,从1840年鸦片战争 开始,日本就多次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不仅力图阻断中国的近、现代化过程,而且试 图鲸吞中国。由于中国的积弱,中华民族承受了太多的屈辱和牺牲。从“九一八” 事变开始,一直到抗战胜利,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统一战线,由于有了全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百年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长期被日本侵占的台湾也回归祖国怀抱,中国以此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 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使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以此为核心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侮,浴血奋战八年之久,两党战死沙场的将级军官如赵登禹、佟麟阁、左权、张自忠、戴安澜等等不下百员之多,军民死伤3500余万,财产损失无法估 计。抗战期间,海外侨胞为祖国捐款约达13亿多元,参与人数有4 0 0多万人, 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同时还向国内无偿捐献了大批战需物资如 飞机、坦克、汽车、衣物、药品等。此外,还通过积极抵制日货,回国参战等方式支援 祖国抗战。海外侨胞为祖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在华侨史和中国 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75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享受着太平盛世带给我们的繁华舒适,深感前辈们的 抗战业绩彪炳千秋,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开创了今天的盛世繁荣。所以,我们应当怀着虔敬之心、感激之情去缅怀那些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先烈们,同时对那些幸存下来的抗战老兵心怀感恩之心。

       抗战老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他们默默地生活在我们身边,有的家庭困难,缺乏生存保障,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有的别无所求,只望人们铭记历史,给他们应有的尊重。他们是一个正在慢慢消逝的群体,他们是一群不该被忘却的老人。

       关爱抗战老兵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应尽义务,多年来全国民革党员在这方面作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努力和奉献。在贵州民间,有“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这样一个团队,同样自发的为抗战老兵送去温暖,这是中华民族良知的复苏。民革贵州省委会和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两次联合,成功举办了 “寻找你身边的抗战老兵”大型公益动员大会暨新闻发布会, 在贵州省民革党员和志愿者中间掀起寻找和关注抗战老兵的热潮,通过媒体的广 泛宣传,我们在贵州和全国各地共找到七百多名黔籍抗战老兵,通过基金会的平台,帮助了许多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民革贵州 省委员会联合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在云南腾冲县委的支持下,耗资七十多万,在腾冲来凤山成功修建了一座“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让 更多的人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尊重抗战老兵、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和谐的风尚。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台独势力兴风作浪,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内部或 外部的力量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国领土的完整,我们要和平稳定,我们要谋求发展,我们更要复兴中华!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记住历史,不是记着仇恨,是记住苦难,发奋图强。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 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纪念馆向抗战英烈敬献花篮的这一幕让全国人民历历在目,让我们缅怀先烈,感恩老兵!

(作者系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刘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