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文化遗产  
贵州铜仁中南门六百年嬗变:古风犹存 延续历史文脉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2-11 16:38:42 来源:中新网 作者:周燕玲 点击: 评论:0

 贵州<a href=//www.hp-dv.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铜仁</a>中南门六百年嬗变:古风犹存延续历史文脉

    图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 李俊 摄

  中新网贵州铜仁12月10日电 题:贵州铜仁中南门六百年嬗变:古风犹存 延续历史文脉

  作者 周燕玲

  “中南门修旧如旧,尽展明清风韵。”从小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长大的叶飞感慨道:小时候的四合大院、古巷道、天井都还在,中南门街依旧是那条最热闹的街。

图为中南门飞山宫傩文化艺术展区。 周燕玲 摄
图为中南门飞山宫傩文化艺术展区。 周燕玲 摄

  在贵州铜仁市区最繁华地段,占地3.6万多平方米的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黔东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交汇融合。

  忆及儿时记忆里的中南门,叶飞坦言,那时的中南门很多房屋都破旧不堪,遇到大风天,旧房屋的砖瓦会掉下来,下雨天行人走在坑洼不平的马路上,时常会被行驶的汽车溅一身泥水。

图为夜幕下的中南门。 周燕玲 摄
图为夜幕下的中南门。 周燕玲 摄

  中南门作为铜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历史文化风貌区,近年来当地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古代中南门的样子进行恢复性修缮,并在保留老集市特色商铺的同时,引进松桃苗绣体验中心、黔绣非遗工艺传承馆、梵净医馆等,打造非遗文化体验区,手工艺人坐镇展示技艺。

  “现在的中南门古风犹存,不仅卫生整洁,房子住着也很安全。”叶飞说,经历了600余年岁月洗礼的中南门,修复迭代后正迸发出新活力,延续历史文脉。

图为中南门。 杨雄 摄
图为中南门。 杨雄 摄

  走进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记者看到,城内古街、古巷、古城池、水码头、古树、古四合院木屋俱存,走在那些幽深宁静的巷子,仿佛穿越置身于那个年代。漫步在凹凸不平的青石路上,不仅能感受周逸群烈士的丰功伟绩,还能领略傩戏、说春、花灯等非遗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古镇接近3000个,旅游古城古镇虽多能让人记住的却很少。有专家表示,古城及古镇旅游开发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商业气息与烟火味道并存,原住民与外来游客各得其乐。

中南门熊家大院外的三岔路口。 瞿鹏 摄
中南门熊家大院外的三岔路口。 瞿鹏 摄

  “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上万元。”与中南门为伴四十余载的张明发说,中南门重新修缮开放后,就在自家房子里开了一家特色小吃店,售卖铜仁油茶、绿豆粉、锅巴等当地特色小吃。

  在张明发看来,城市发展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过程,对旧城区、旧建筑进行必要改造是城市更新的方式之一,保护一片老住宅区、保护一幢老房子,实际上就是对历史遗产的尊重。

图为中南门展演的非遗。 杨雄 摄
图为中南门展演的非遗。 杨雄 摄

  2021年11月获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铜仁古城保护条例》提出,铜仁古城实行分类保护,从严保护文物单位,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重点控制历史建筑形态、结构和传统民居的风貌,全面保持既有建筑的风貌特征,不得擅自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记者了解到,铜仁古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修缮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质量,贵州省文保中心设计和监理人员驻守工地,监督施工单位严格遵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恢复古城墙原有风貌。

图为中南门的行人和游客。 周燕玲 摄
图为中南门的行人和游客。 周燕玲 摄

  “以前我们在中南门里滚铁环,现在的小孩在中南门体验非遗技艺、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地、在梵净书院习论语……”张明飞说,重新“活”起来的中南门,不仅能寻访儿时的旧时光,还能乐享“古韵”文化。(完)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文化遗产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