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天地

听!贵州“村晚”传来天籁之音

2024-06-26 16:13:03 作者:胡锐 来源:当代先锋网

  当瑰丽的晚霞被浣净,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已然灯火璀璨。 芦笙响起,歌声飘扬,6月21日夏至夜,侗族乐队@贵州七弦 带来了一场融合侗族、苗族特色表演的“村晚”演出,侗族大歌、牛腿琴、芦笙合奏、锦鸡舞……独特韵味在苗寨散播开来。

微信图片_20240626090008.jpg

  6月21日夏至夜,侗族乐队@贵州七弦 “村晚”演出

  这个夏天,继“村超”“村BA”之后,观看乡村才艺主播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直播成为网友消夏的新选择。在抖音,超过126万人收看了@贵州七弦 这场夏至专场直播。

  据了解,@贵州七弦报名参与了抖音直播发起的“主播办村晚”夏至专场活动。该活动是“我要办村晚” 乡村文化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计划的系列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和抖音直播联合发起,将在2024年全年扶持全国才艺主播及乡村文化能人自办村晚、线上直播。6月20日至21日,来自贵州、山西、河南、海南、湖北等地的5位才艺主播各自举办了夏至“村晚”,展现当地民俗文化、非遗艺术等,累计吸引超658万网友观看。

  一个心愿

  让非遗文化绽放新光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侗族大歌这样的评价:“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一帆,贵州省天柱县人,作为贵州七弦乐团的主理人,自小听着侗族大歌长大的他,对传承已有千年历史的侗歌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对家乡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家乡的侗寨里,人人会唱歌,处处有歌,事事用歌。”一帆向记者描述,侗寨的夜晚是这样的——鼓楼里生着火和漫天星光相辉映,劳作了一天的侗族儿女们满含着内心温婉的情感,化作一曲曲大歌,在鼓楼的中心绕梁,而后散发在侗乡的夜空里。在音乐盛宴中,也有来自大自然的协助:响震山林、呼唤神灵的芦笙,熊熊燃烧、涅槃重生的篝火,那绵延不断的歌也都是千百年前的侗族祖先从大自然中获得启发创作流传下来的古歌,那闪闪发亮、叮当作响的侗族盛装也是侗族祖先与大自然合作传承下来的手作技艺。

QQ截图20240626090527.png

  6月21日晚,侗族乐队@贵州七弦“村晚”演出锦鸡舞

  侗寨儿女唱天、唱地、唱父母、唱爱情,一生悲喜唱天地万物,侗歌保护着万千情感,没有比这更让人魂牵梦萦的了。于是,2022年5月,尽管已到不惑之年,一帆毅然辞去了广东佛山的工作回到家乡,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贵州七弦乐团。

  “侗族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演艺形式,如吹木叶、牛腿琴、侗族琵琶等,侗族大歌更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在一帆看来,这些侗族特色演出形式未能更好地被大众欣赏到,而乐队的成立,正是希望借助短视频、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侗族的优质演出,让非遗文化能够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一次尝试

  直播“云”演民间文化“硬菜”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22年10月,贵州七弦乐队开始尝试在抖音直播。

  鼓楼唱歌,余音绕梁;踏歌而舞,灵动轻盈;芦笙悠扬,声声不绝……出乎意料,这支乡村乐队迅速在抖音上火了起来。

  “听不懂,但爱听”“果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简直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网友则纷纷在直播间通过留言、打赏的形式为表达对贵州七弦乐团的支持。

  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一帆感慨,抖音直播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贵州七弦,也让侗族大歌、牛腿琴等民族特色表演被更多人看到。目前,乐队账号有将近33万粉丝,直播打赏也成为了乐队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维持日常运营之外,也帮助他们走出贵州,到全国不同地区的乡村巡演、宣传侗族文化。

微信图片_20240626090608.jpg

  蒋步先牛腿琴演奏

  “今年1月,随着黔东南非遗传承人、牛腿琴演奏家蒋步先老师的加入,贵州七弦乐队更是迎来了2.0时代。”一帆介绍,一把200多岁的侗族牛腿琴,蒋老师带着它走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向世界展示了贵州侗族的音乐文化。现虽年事已高,但蒋老师依然热情满满的带领七弦众弟子们给大家表演,希望把我们的苗侗文化发扬光大。

  一场“村晚”

  解锁更多乡村振兴“密码”

  今年初,抖音直播与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发起的“主播办村晚”新春季活动,扶持来自贵州、河南、江苏、湖南等多个省份的10位抖音才艺主播在各自家乡举办了13场“村晚”直播,累计吸引超1800万网友观看。贵州七弦乐队便是其中之一。

片1.png

  2024年2月19日,黔东南从江鼓楼,贵州七弦乐队首场“村晚”开播。

  树叶、竹子、牛腿做乐器,贵州七弦乐队的首场“村晚”直播,2月19日在黔东南从江鼓楼开场。舞台上,几十位身着侗族传统服饰的乐手齐刷刷左右舞动身体,带来芦笙笛演奏。芦笙笛是侗族特有的原生态民族吹奏乐器,由竹子制成,粗的堪比人的大腿,细的只比筷子粗一点。

  “这些芦笙笛都是老师傅靠耳朵听音制成的,二十多根竹子只能制成四五个笛子。为了这次‘村晚’,他们连夜赶工,每天一两点才睡。”一帆回忆,不少侗族民间高手都参加了那场“村晚”,村民杨涛用树叶(即木叶演奏)吹了一首民谣《你莫走》;由青年男女组成的歌队演唱了侗族特色单声部民歌“琵琶歌”;有2500多年历史的侗族大歌则是这次“村晚”的重头戏,来自附近多个村的侗族歌队演唱了《嘎伤以》《蝉之声》等多首表达欢迎宾客、模仿大自然韵律等的传统侗族大歌。

图片111.png

  贵州七弦乐队首场“村晚”现场

  尽管已经过去数月,但谈到这场“村晚”直播获得的成功,一帆仍旧非常激动。“当乡土文化和烟火气息在村晚中汇聚,这会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带来变‘送文化下乡’为‘育文化在乡’的效果。”在一帆看来,当“村晚”变成独具特色的乡村IP,当那些民俗风情得以被更多人看见,便能带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带来以文塑旅、以旅促文之效。

微信图片_20240626085242.png

  苗侗组合姐妹花和一帆

  “以前,村民们都怕表演,说起办‘村晚’,积极性不高。”杨喜媛和蒋荷莲,是贵州七弦乐队的一对苗侗组合姐妹花,毕业于凯里学院。在她们记忆里,最初,只有几个人练村歌,慢慢地,村民都被感染了,逐渐参与进来。到后来,排练场地挤得都差点站不下人。

  “所以,主播自办‘村晚’是对乡村文化火种的传递,也是对乡村振兴的助力。”在对姐妹花看来,如今,在贵州的各村各寨里,越来越的村民加入直播大军,大家从一开始的羞涩胆怯到后来的自信饱满,他们以绿水青山为背景、为幕,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游弋他乡的乡情乡愁,都化作一个个自编自演的“草根节目”,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解锁着更多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