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风土人情  
人在景区走,绿色吃住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1-10 13:40:09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黄亚文 点击: 评论:0

 黄亚文

初夏时节,我们应邀来到位于六广镇东北部的元庆村采风。众山环绕的元庆村、道路宽阔,绿荫婆娑,空气中弥漫着鲜花的芬芳,林中的鸟儿婉转歌唱。我们脚踏着路面斑驳的阳光,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村中徜徉……

图片1.jpg

陪同我们的村支书,是一个非常睿智、健谈的中年人,他边走边给我们介绍元庆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他说:“我们元庆村始终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实现了生态资源大幅增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头顶蓝天白云,我们缓步走进了元庆村腹地,来到了养眼怡神的绿色长廊。李支书指着眼前的坝子向我们介绍道:“元庆村是一槽子型,两边是山,中间是很平的长坝,宽1里,长6里。每年的雨季,山洪将两面山里的腐叶冲入坝子,所以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有利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时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生于斯、长于斯的李支书对他的故乡充满了感情,他的介绍如数家珍、简洁明了,深深地吸引、打动了学会的文友们。

图片2.jpg

走了一会儿,李支书指着不远处的村头的一幢三层小楼有些兴奋地说:“我们乡村的建设理念就是:人在景区走、绿色吃住行。”有一文友禁不住好奇地问道:“人在景区走”,我们一路行来皆有目睹,元庆的规划建设很有特色,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但是“绿色吃住行”你们是怎样具体落实的呢?李支书笑了笑,用手往前面一指,颇有“遥指杏花村”的神态说:你们过去看看就知道了……

揣着好奇,我们漫步来到了名字优雅的筑梦乡居。说它是宾馆有些夸张,但它确是座落在村头,集吃住行于一体的农家山庄。远处看去,一小栋三层楼房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夺目。主楼和副楼呈“T”字行,一面靠近入村公路,其它三面。皆栽种了些树木、修竹和花草,相对平整的地里栽种了些辣椒、茄子和莲花白,几株丝瓜顺着竹架,尽情地牵着它们青青的长藤,那一丛丛金灿灿的丝瓜花引来了几只彩蝶,它们在绿叶青藤间穿梭飞翔,翩翩起舞,展现着他们高超的舞技和多彩的双翅之美,让人不忍惊扰,不忍离去。乡居的正前方刚栽种了些不知名的杂花,阳光下也颇娇艳诱人。

图片3.jpg

筑梦乡居一楼进门处,是装修华丽的接待大厅,左边是较大的厨房。余下的房间全是包间,桌椅皆是仿红木的,整体的装修,既大气又不失古朴。其它几层皆是住宿的标间、大床房,很是整洁卫生。筑梦乡居一次可接纳100余人食宿。

筑梦乡居的老板李连兵是一个年近40岁的中年人,也是一个外出打工返乡的有识之士。他精明能干,颇有远见,把握住了村里快速发展的商机,自筹资金200余万元,修建了这家交通便捷、位置适中,环境幽雅的乡居。他给记者介绍说:随着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村的旅游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乡居,位置好、交通方便、吃住行一体,特别是我们的米、油、蔬菜、鸡、鸭、鱼、肉等,都是就地取材,绝对的新鲜和环保的。这里的厨师多是本地人,对当地特色菜都很有心得和研究,我们的菜肴不敢讲是高档的,但绝对是色香味俱佳的。我敢说我这乡居,在这四村八寨不排第一,也要排第二,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大投资,完善设备,提高服务质量,它一定会真正成为一家集吃住行于一体的声名远播的绿色环保山庄。

…………

图片4.jpg

入夜,躺在散发着淡淡肥皂香味的干净被褥里。我翻来覆去的想着李支书讲的生态乡村的建设理念一一人在景区走,绿色吃住行。沉思良久,终于有了以下心得:

要做到“人在景区走”,从元庆村现在的建设发展来看,是会很快实现的。但是乡村建设它应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有别于其它景区的建设。一方面要有规模,要上档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要有乡村的个性、亮点,要保持一些重要的原始古朴的村落、民居、道路和古建筑等,使现代文明与乡村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

“绿色吃住行”,要落到实处,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筑梦乡居的基本建设,投入资金,增加设备,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要吸纳人才,引进资金,再建一、两家农庄,与筑梦乡居形成竞争,促使其良性发展。

沿途奔波,又去看了几处景点,感到有些疲惫了,在灯杆坡下 农户公鸡的头遍叫声中,我渐渐地沉入了梦乡。

 

作者简介:

黄亚文,女,祖籍四川乐山,系贵州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写作学会、贵州省诗歌学会会员。创作以散文、诗歌为主。03 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省内外等多家报纸和文艺刊物发表文章。旅游散文多被入选《走遍夜郎故土》散文书系集。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风土人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