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商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黔商文化  
“木材时代”最后的贵州商帮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26 16:16:46 来源:贵州政协报 作者:姜秀波 点击: 评论:0

□文/图 姜秀波

 

  黔与湘,一衣带水。贵州半壁更是与湖南洪江一水相连。

  一江沅水,是桐油水道,也是木材水道。历史上,流的是金,淌的是银。

  三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贵州人,沿着清水江、氵舞阳河而下,来到沅江畔一个叫洪江的“大地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

  多年后,两个商帮在这里兴起,两个会馆在这里落成,见证了贵州“木材时代”最后的辉煌!

 

闯“洪江大地方”

  “贵州第二条大河”清水江,源自都匀,流经麻江、凯里、台江、剑河、锦屏、天柱,入湖南,汇渠水、氵舞水,在托口改称“沅江”,又过洪江,然后一头扎进洞庭湖……

  清水江是沅江的主干,也是沅水的源头。

  另一水氵舞阳河,发源瓮安,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在玉屏出贵州,入湖南,在黔城注入沅水。

  二水均交汇入沅江。

  洪江是个“大地方”,地处西南边陲、沅江上游,是沅、巫二水的交汇处,扼西南孔道,西可进云贵,东可出吴越。

  历史上,洪江不仅是“全楚咽喉”,还是“黔滇门户”,有“西南一都会”“大西南第一座古商城”“大西南山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之誉。

  对古城洪江的繁华景象,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滇行日记》中写道“烟火万家,称为巨镇”。其笔下“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十六字,更是绝妙。

  洪江城曾经有多繁华?当地一首民谣可见证:“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犁头嘴。”

  如今,残存的“七冲、八巷、九条街”,依然状若迷宫,尤可见当年老洪江的繁华轮廓。我们也还能从另一个历史截面窥及洪江“木材时代”的盛况:民国二十二年(1933),洪江的货币流通量,仅次于湖南省会长沙。

  这对一个连县城都不是的地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商业奇迹!

  洪江因水而兴,得一江之利市,聚七省之商机。

  “咚咚哐,下洪江!”上河贵州人总是揣着一个出人头地的梦想,来到湖南洪江。当地人习惯上叫作“下洪江”“闯码头”。

  “一把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

  一代又一代乘坐木排、木船到洪江发展的贵州人,得一江木材之利,逐渐形成气候,慢慢组成商帮,并不断壮大。

  其中,贵州开泰(原五开卫改)、锦屏(原铜鼓卫改)、天柱三县与湖南靖州、绥宁、会同、通道四州县,组合而成的“七属商帮”,成为洪江地方势力最强的商帮。而“贵州商帮”,其整体经济实力又在“七属商帮”之上。

  数百年来,洪江码头闹市喧嚣与繁华的背后,似乎总有贵州人的身影。

 

一馆“光黔耀楚”

  老洪江内,会馆林立。其中就有一座宏大气派的贵州会馆,是洪江“十大会馆”之一。

  在洪江“十大会馆”中,贵州会馆和江西会馆、宝庆会馆又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三个。

  在“寸金尺地”的洪江,能跻身“十大会馆”中的“三大会馆”,贵州会馆当年的规模和气派,可见一斑。这与“贵州商帮”实力的壮大,不无关系。

  洪江贵州会馆,也叫“忠烈宫”,俗称“黑神庙”。

  历史上,不仅贵州本土“全黔皆祀黑神”,就连遍布全国各地的贵州会馆,也多崇祀南霁云。洪江贵州会馆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清《洪江育婴小识》记载:“贵州会馆,职首代名‘贵鼎新’,祀南霁云。”

  贵州会馆位于大河边桅杆坪(今洪江第三中学校址),与江西会馆相邻。占地面积相当于今洪江第三中学近一半。有文献见载,贵州会馆“忠烈宫,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馆于大河边桅杆坪,与江西会馆相邻”。

  《辰河戏志》曾记载“忠烈宫戏台”,言及贵州会馆“是旧时洪江唯一盖琉璃瓦的建筑物”。

  贵州会馆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由北向南阶梯状布局,依次建有石牌坊、前门楼后戏台、前院亭子、过厅、前殿、中殿、后殿,三进院的东西两侧建有两庑及书房。

  正大门悬挂着一块“光黔耀楚”的石匾,两扇大门每边则各有一人物石雕。

  戏台是会馆的“重头戏”,几乎所有的会馆都必不可少。贵州会馆也不例外。《辰河戏志》载:在洪江聚集的黔省排工、船民、商贾在忠烈宫多有祭祀活动,酬神唱戏亦频繁。仁和、荣庆、欢迎台等班社,均曾在此演出。

  可以想见,当年贵州人在会馆内部,操乡音、叙乡情、依乡俗、过乡节、演乡戏、食乡味……热闹非凡。

  驻洪江各商帮,纷纷在会馆附近河道争得一席之地,修建了自己的商帮码头。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绘制的《洪江街市全境图》所示,当时洪江共有28处沿河码头,其中与商帮有关的7处码头中,就有贵州会馆的专属商帮码头,时称“贵州码头”。

  有码头,就有吃“码头饭”的人。“排古佬”组成“排帮”,“船巴佬”组成“船帮”,“扛包工”组成“脚板行”……形形色色,但贵州会馆始终都是他们的“避风港”。

  洪江各大会馆“皆捐买义山收葬同里之客死者,修其时祀,葺其倾堕”。据光绪年间统计,洪江境内计有会馆义山38处,其中贵州会馆就有15处,几乎占了近一半。

  与洪江各大会馆一样,洪江贵州会馆也置办“社仓”以供随时调节米市供应。据统计,光绪四年(1878)贵州会馆积谷数多达 400 石,是各会馆中第二多的,仅次于江西会馆。

  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在洪江的黔籍商人既有自己独立的“贵州商帮”,也有黔东与湘西合二为一的“七属商帮”,二者并存。同样为洪江“十大会馆”之一的湘黔“七属会馆”,还设有分馆(支馆)“飞山宫”,总馆和支馆均有着浓浓的“黔系血统”。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贵州人从上河来,散了排、船被劫了,刚好又捡回一条性命,或者赌博输了,身无分文,流落在洪江,一旦几天吃不上饭,到会馆总有一口热食。或者没有回家路费,只要找到会馆,会馆必打发一份足够到家的盘缠;或者同乡无端被外乡人欺辱,总有会馆出面讨一个公道;又或者上游漂来一具尸体,且有人能证明是贵州人,会馆也必送一副薄木板棺材安葬。即便平日,同乡间在生意上也相互总有一个照应。

  今天,洪江地区依然流行一首民谚:“贵州馆的顶子,江西馆的银子,宝庆馆的锤子。”《辰河戏志》亦载:“因馆内常住有黔籍过往官员,旧有‘忠烈宫的顶子’之说。”

  怀化市洪江区管委会资料《顶子、银子、捶子》记载:

  从周则范到王家烈的二十多年中,洪江基本上都是在贵州军阀的占领和控制之下。这些司令、军长、师长、团长都是贵州籍人士,贵州会馆因有这些当官的同乡“光黔耀楚”,曾显赫一时……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掌握“印把子”或有枪、有钱,只要得其一,都总能说得上话。但贵州商人却一度“三者兼而有之”。

  贵州商帮特别是湘黔“七属商帮”,尤其是“天帮”(天柱商帮),因得一江木材之厚利,既有多人在洪江当地方官,又有多人在贵州军阀中当大官,可谓“显赫一时”。

  洪江贵州会馆、湘黔“七属会馆”及清咸丰年间加入的“十馆公所”,集政治和经济于一身,既是同乡会和经济组织,又是基层的社会管理机构。通过各地商帮代表议定选举产生的“首事”,轮到主持“十馆”之年,又称“值年”,实为当年“十馆公所”总管。洪江贵州会馆、“七属会馆”的职首,自然也就转为“首事”,且参与轮流主持“十馆公所”。

  总之,在洪江,说是“十大会馆”,其实就是贵州、江西、宝庆这“三大会馆”说话最有分量,而湘黔合馆的“七属会馆”则一直是响当当的“地头蛇”。

  民国四年(1915),洪江商会成立后,取代了“十馆公所”。但一句“贵州馆的顶子”,却折射了当年贵州商人在整个洪江商圈的地位和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尝过“顶子”带来的甜头和荣耀之后,贵州商人更加注重“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即便后期水运贸易式微,贵州商人的桑梓教育情怀也依然不变。当时由贵州会馆出资兴办的“鼎新小学”、湘黔“七属会馆”出资创办的“惟光小学”,至今依然还可以找到文献记载。

 

“贵州会馆”成记忆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

  伴随着“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新城的迅速崛起,以水运起家的老洪江(指今怀化市洪江区)不可抗拒地逐步走向了式微。

  沅水水系的记忆碎片化后,沅江“木材时代”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老洪江为标志的一个商业时代结束了,以洪江古城为符号的一种码头繁华也落幕了。

  相应地,洪江贵州会馆、湘黔“七属会馆”,也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时光老去,背影斑驳。

  排伕走了,船工走了,商人也走了……一江水,依然还在不知疲倦地流淌。

  而今,似乎只有在古籍文献中,我们还可以依稀得见贵州商帮模糊而零星的散碎光斑!

  洪江贵州会馆、湘黔“七属会馆”,都成了记忆。

  进入新时代,老洪江又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示她的文化内涵。

  如今,一个具备旅游功能的洪江古商城,依然还可以想见老洪江昔日的繁华。只是,“木材时代”催生的贵州会馆、湘黔“七属会馆”已经不再。

 

4599-3-2.jpg

 

▲民国三十二年(1943)洪江镇学校分布图

 

4599-3-3.jpg

▲原贵州会馆“忠烈宫”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黔商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