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中,连花清瘟多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推荐用药,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成为家庭小药箱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实际上,连花清瘟并不是面对疫情才能派上用场,自2005年获批上市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抑菌抗炎,调节免疫的特点,一直被临床上广泛用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那么除了疫情以外,究竟什么情况可以使用?了解一些连花清瘟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才能让这一家喻户晓的中成药“明星”真正发挥作用。
源于三朝名医的经典名方
连花清瘟组方药物包括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共13味中药。而在这一组方中,“藏”着两千年来中医药治疗外感温病的三次大的创新:一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二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三是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的大黄用法。 麻杏石甘汤是经典的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药物组成恰如其名,方中只有麻黄、杏仁、石膏、甘草4味药,却被誉为“退热第一方”,足见其药简力专。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药的代表方剂。方由薄荷、淡豆豉、荆芥穗、金银花、连翘、竹叶、桔梗、牛蒡子药物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温热表证。连花清瘟的名字,即是从金银花、连翘两味主要药物名中各取一字,再加核心功效“清瘟”而成。生活中很多人乍一听到连花清瘟的药名,会误以为其和“莲花”有些关联,了解连花清瘟名字由来之后,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了。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治疗瘟疫时发现,在用石膏退热的基础上,加用大黄通大便,可以更快地驱邪外出,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先证用药,截断病势”,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针对这种情况,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治疗瘟疫“下不厌早,下不厌频,驱邪务尽”的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使用大黄可以通过泻下通便实现通腑泻肺、清肠安肺、清泻肺热的作用。
“肺热壅盛”为用药关键词
从连花清瘟组方上看,连翘和金银花为君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合用清解之力倍增;炙麻黄、石膏和炒苦杏仁为臣药,炙麻黄宣肺平喘兼解表,石膏可清里热,苦杏仁止咳平喘;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薄荷脑、广藿香、大黄、红景天、甘草为佐药,可清肺解毒、宣肺泄热、化湿浊而理气和中。
全方以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合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为基础方,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同时汲取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治疫病用大黄的经验,先证用药,通腑以泻热,截断病势;配伍红景天清肺化瘀,增强正气;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逐邪。可以说,连花清瘟组方中蕴含了两千多年来中医治疗疫病的经典思维和用药精粹。
从组方用药即可看出,连花清瘟是针对“肺热壅盛”而设,这也是用连花清瘟的关键提示词。连花清瘟功效为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如何辨证用对连花清瘟
中医将感冒主要分为风寒、风热及暑湿等证型。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伴见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
现代社会风寒感冒的发病机会极少,这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整天“酒肉穿肠过”,很多人平时体内就有积热,过一段时间就有嗓子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扁桃体肿大等,这都是内热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感受风邪,多会引发风热感冒。
感冒后如果用药不及时或用不对症,其病情传变也比较快:很多人刚开始感冒流清鼻涕,一两天后就变成了黄黏鼻涕;一开始感冒时发热比较轻,主要是全身怕冷比较明显,一两天后可能就变成发热重、怕冷不明显了;刚感冒时很多人并没有嗓子不舒服或者咽喉痛,过一两天可能就会出现咽喉肿痛,影响说话甚至进食都不方便了。以上这些情况,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表现,酌情选用连花清瘟。
至于流感,属于中医讲的“外感热病”,所以流感患者基本上都表现为内热,发病之初的咽红、轻咳,就是体内蕴积热毒反应在上呼吸道的表现。当热毒蕴结体内、袭击于肺,就会表现为发热或高热、嗓子疼、咳嗽。国家卫健委最新推出的流感诊疗方案中也将连花清瘟作为推荐用药。
连花清瘟以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之力见长,主要适用于感冒后的“肺热壅盛证”。因为针对的是发热、咳嗽、痰黏不能咳出、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样一个外感热病的症候群,协同发挥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因此只要症候群相同,不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都可以使用连花清瘟进行治疗。
用连花清瘟还有哪些“注意”
民间有句老话叫“吃药不忌嘴,医生跑断腿”,说的就是服中药时遵医嘱进行忌口的重要性。在服用连花清瘟期间,应忌吸烟、饮酒,避免进食烧烤、火锅、麻辣烫、巧克力等辛辣、滋腻的食物,也不要贪凉饮冷,以免损伤中焦脾胃之阳气。为避免邪气留于体内,不宜在服用连花清瘟这类“祛邪”中药的同时,再服用人参、鹿茸、枸杞等滋补类中药或中成药。
连花清瘟虽是家中常备治疗感冒、流感的成药,但有严重的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在使用前可以咨询医师或药师,避免药物联用出现问题。
源于三朝名医的经典名方
连花清瘟组方药物包括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共13味中药。而在这一组方中,“藏”着两千年来中医药治疗外感温病的三次大的创新:一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二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三是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的大黄用法。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药的代表方剂。方由薄荷、淡豆豉、荆芥穗、金银花、连翘、竹叶、桔梗、牛蒡子药物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温热表证。连花清瘟的名字,即是从金银花、连翘两味主要药物名中各取一字,再加核心功效“清瘟”而成。生活中很多人乍一听到连花清瘟的药名,会误以为其和“莲花”有些关联,了解连花清瘟名字由来之后,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了。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治疗瘟疫时发现,在用石膏退热的基础上,加用大黄通大便,可以更快地驱邪外出,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先证用药,截断病势”,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针对这种情况,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治疗瘟疫“下不厌早,下不厌频,驱邪务尽”的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使用大黄可以通过泻下通便实现通腑泻肺、清肠安肺、清泻肺热的作用。
“肺热壅盛”为用药关键词
从连花清瘟组方上看,连翘和金银花为君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合用清解之力倍增;炙麻黄、石膏和炒苦杏仁为臣药,炙麻黄宣肺平喘兼解表,石膏可清里热,苦杏仁止咳平喘;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薄荷脑、广藿香、大黄、红景天、甘草为佐药,可清肺解毒、宣肺泄热、化湿浊而理气和中。
全方以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合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为基础方,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同时汲取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治疫病用大黄的经验,先证用药,通腑以泻热,截断病势;配伍红景天清肺化瘀,增强正气;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逐邪。可以说,连花清瘟组方中蕴含了两千多年来中医治疗疫病的经典思维和用药精粹。
从组方用药即可看出,连花清瘟是针对“肺热壅盛”而设,这也是用连花清瘟的关键提示词。连花清瘟功效为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如何辨证用对连花清瘟
中医将感冒主要分为风寒、风热及暑湿等证型。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伴见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
现代社会风寒感冒的发病机会极少,这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整天“酒肉穿肠过”,很多人平时体内就有积热,过一段时间就有嗓子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扁桃体肿大等,这都是内热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感受风邪,多会引发风热感冒。
感冒后如果用药不及时或用不对症,其病情传变也比较快:很多人刚开始感冒流清鼻涕,一两天后就变成了黄黏鼻涕;一开始感冒时发热比较轻,主要是全身怕冷比较明显,一两天后可能就变成发热重、怕冷不明显了;刚感冒时很多人并没有嗓子不舒服或者咽喉痛,过一两天可能就会出现咽喉肿痛,影响说话甚至进食都不方便了。以上这些情况,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表现,酌情选用连花清瘟。
至于流感,属于中医讲的“外感热病”,所以流感患者基本上都表现为内热,发病之初的咽红、轻咳,就是体内蕴积热毒反应在上呼吸道的表现。当热毒蕴结体内、袭击于肺,就会表现为发热或高热、嗓子疼、咳嗽。国家卫健委最新推出的流感诊疗方案中也将连花清瘟作为推荐用药。
连花清瘟以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之力见长,主要适用于感冒后的“肺热壅盛证”。因为针对的是发热、咳嗽、痰黏不能咳出、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样一个外感热病的症候群,协同发挥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因此只要症候群相同,不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都可以使用连花清瘟进行治疗。
用连花清瘟还有哪些“注意”
民间有句老话叫“吃药不忌嘴,医生跑断腿”,说的就是服中药时遵医嘱进行忌口的重要性。在服用连花清瘟期间,应忌吸烟、饮酒,避免进食烧烤、火锅、麻辣烫、巧克力等辛辣、滋腻的食物,也不要贪凉饮冷,以免损伤中焦脾胃之阳气。为避免邪气留于体内,不宜在服用连花清瘟这类“祛邪”中药的同时,再服用人参、鹿茸、枸杞等滋补类中药或中成药。
连花清瘟虽是家中常备治疗感冒、流感的成药,但有严重的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在使用前可以咨询医师或药师,避免药物联用出现问题。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