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万里悲秋常作客”,我则作客万里乐丰收——
孩子们说我们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退休后,便接我老俩口到深圳享清福。谁料这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又让我平添了勃勃生机,迎来一派无限绚丽的夕阳美景。
首先是深圳义工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我。我报名参加了“敬夕阳老年义工大队”,并被选为大队秘书。大队下辖20多个小队,我经常和老年义工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城管执法宣传中老义工举旗带头;从南山,到盐田,转宝安,经福田,至罗湖,抵龙岗,我们跨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宣传演出;街头巷尾有我们赈灾募捐的身影,演出厅内飞扬着我们竞赛的歌声;舞姿翩翩的银发浪潮滚过,深圳活跃着一支老年义工队伍,我为其中一员,仍以余热为社会作着奉献。春耕中的滴滴汗珠,化作秋收时的累累硕果。深圳两年评选一次星级义工,以尽满100小时的义务定一个星级,最高为五星级。我于2002—2003年度评选中荣获“五星级义工”称号,因我义务服务时间超过500小时的五六倍,故同时又评为优秀义工,展现我的老年风采。
写作也在深秋闪光。到深圳不久,我便应邀为“深圳市敬夕阳颐养院”主办小报《敬夕阳》,每月一期,专登养老、保健知识,彩印几千份送到全市一些老人手中。《南山日报》聘我为专栏作家,为我开了个《边读边议》专栏,每期发稿一篇。《深圳商报》的“谈话”版等好几个专栏经常采用我的稿子,全国新闻名专栏《你说我说》还选我为擂手,与河南省周口市的青年公务员郑洪打擂三场。虽以半分之差负于对手,但我69岁还敢于与之出招,也是乐乎其乐也;每年一届“深圳读书月”活动也在深秋展开,吸引国内外众多读者参与。第五届读书月征文竞赛中,有一万多篇征文参赛,其中只选出一等奖10名,即是一千多篇中才有一篇获一等奖啊!可我的《一读六十年》竟也获此殊荣,且名列第六。虽然只有300元的奖金,作为一名老年业余作者,不能不说这也是金秋的一大收获。城奥网邀我开了个《高致贤的专栏》,十分器重我的作品。“风雨同行”博客圈聘我为顾问。评定我为“新浪博客之星”,使我和柯云路等39位明星榜上有名,古稀之年还过上一把“明星瘾”。算不算一种收获?
还有,晚年冲浪给我带来两大收获哩!
一是我68岁开始学用电脑写作成功。之前莫说用电脑?连见都很少见到,电脑知识在我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后来,孩子们自己家中买了电脑,有时让我试一下。那感觉啊:键盘上,手指硬如钢条;握鼠标,指尖力重千钧;“短柄小三角”如脱缰野马……这玩意儿哪是老年人驾驭得住的?然而,“深圳速度”的用稿迫使我不得不学电脑写作、网络传送,但我又不愿去进过电脑培训班,只在孩子们有空时指点一下,便独自在家中摸着石头过河了。打字困难我就用手写板,不会排版就由女儿为我先设计好版式,我把电邮发送的步骤分解为一步二步地记录下来,摆在桌上对照操作。在学习写作、发送的同时,我又学习各种编辑业务,边学边做,现蒸热卖,一步步学到今天,我已学会在博客上发表图像了。学用过程中,懂得者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却感到天大困难。过程中的千辛万苦别人难以想象!可经一番艰苦奋斗,我已能写作、编辑、排版、传送、下载、发表图片,从扫盲到初中毕业水平吧,仅仅自学两三年时间,对我这老朽来说,也算值得欣慰的一大收获了!
二是结交了一大批网友。离开贵州,一下就离开了生活几代人的父老乡亲,也离开了几十年结交的新朋老友:来到深圳,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是网络弥补了我丢失朋友的这一缺失。自从我先后建了“贵州老高”的博客、“高致贤的博客圈”和“老有所乐”博客圈,并加入了“东方文明之光”、“风雨同行”等100个博客圈后,网络世界为我搭建了无限的交友平台。我每天打开我的两个博客圈,一一阅读圈子成员发表的最新博文,对博文进行评点、推荐、加精。从博文中触摸到博友的脉搏,感觉到作者心跳,于是写出评论或给予留言,也常常读到圈主及博友们对我博文的评论和给我的留言。与此同时,还不时到我加入的圈子中去逛一遭,与成千上万的网友打着交道。网上交流有如同室对话,你来我往,有的很快成为知交。因为没有直接见面,也就没有什么顾忌,要讲什么,直截了当、干脆利落;不便公开讲的,通过“悄悄话”交流;万一有不善的发言,轻轻一“点”便删除。交国外朋友也似同住一楼,招手即见。著名作家柯云路、国际友人米卢蒂维奇等亦加入到我的圈子中……
网友间没有利害冲突,也无经济纠纷,更无新瓜旧葛,纯属君子之交。博友无私相助,琴声优雅博友坚持经常为我纠正我博文中的错别字词和病句。我老伴近年几度中风,许多博友留言安慰、祝福、鼓励;天下夜郎、伊伊、周易玄和高成等博友,还远道来深临床看望,促进了她的康复。每逢节日,博友们留言祝贺,令人欣慰不已。 美国《星岛日报》发表了我的《还是大方酸菜美》一文,素昧平生的“贵州人”博友从美国给我买该报并无偿邮寄赠我,后知他是个美籍华人。
我的晚秋收获远不止这些,但我已感到满足了!想到叶剑英老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佳句。深感:想是而今风景好,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高致贤,博名贵州老高;贵州大方县人,1937年生,中师文凭;1958年工作,先后从事过教育、宣传、青年、文化、新闻、党政秘书等工作。1987年晋升记者,之后相继加入中国作协贵州分会;贵州省杂文学会、记者协会、写作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任贵州省杂文学会理事,毕节地区作协常务理事。退休前为主持大方县文联工作的常务副主席、县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副主任。迄今已有6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国外刊播、出版。有上百篇(首)诗文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贵州新文学大系》、《黔西北文学史》等数十部合集;多篇作品获省和全国奖。个人传略辑入《世界名人录》等多部人物辞典;被多家报刊、丛书聘为特约编辑、记者、作家或专栏作家;1998年退休后旅居深圳。
责编:刘涵
-
无相关信息
热点新闻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