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朗朗读书声,在六广河谷回荡——大屯私塾的记忆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4-26 14:50:4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胡高荣 点击: 评论:0

 □胡高荣

 
雾绕远山水环村,柳拂农舍花袭人。
 
私塾小学皆远去,耳边仍闻读书声。
 
这是诗人对修文县大石乡大屯村生动形象地描绘,也是对其文化教育的由衷赞扬。
 
大屯,这大山深处遥远的小乡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卓有成效。它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兴而百业兴”这是大屯人早就形成了的共识。
 
大屯村文化教育起源较早,发展良好。这与儒家传统教育思想有关,与明洪武年间水西奢香夫人理政,大力推广汉语有关,与阳明文化的推广传播有关。
 
亲临大屯的实地走访,与乡贤老师们的促膝长谈,对修文县志、阳明心学等典籍资料的认真阅读,让我对大屯文化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对私塾的了解与认识,有了一些难忘的记忆……
 
一、笔架山•万卷书岩•私塾的兴起
 
六广河这条乌江上游的支流,从大屯村缓缓流过。在河西岸屹立着一座神奇的山,这就是大屯的笔架山。它虽不高,但造型奇特。临水面峻崖峭壁,石骨兀突,如同斧砍刀削般。山顶中间低凹处有数十米宽,两边山峰高出其百余米,形状如同笔架。山高处,经常有雾,时而浓厚,时而轻薄,白茫茫缭绕着,如同梦幻般的浮现在六广河上。
 
万卷书岩在笔架山腰,它高500余米,宽200米左右,经年呈橙红色,其岩石排排竖立,大小错落,厚薄分明,阳光照耀下,熠熠熠生辉,犹如一卷卷天书。
 
大屯人长期与之相伴,对它熟识无睹。但这神奇的笔架山与万卷书岩,却流传着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导致了大屯私塾的兴起一一
 
清末的大屯村,是个名符其实的小山村,人口不多,仅有十几户人家,陈、李、罗、潘是大姓。当时村里管事的是陈氏族长陈顺清。
 
陈族长为了做60大寿,拟翻修老宅并择一黄道吉日摆寿宴,为此专程从贵阳请来了风水先生。这风水先生姓曾,湖南人,年过半百,仙风道骨,在当时的贵阳、清镇等地名气很大。据说是湖南最有名气的命相学家梅学神算“不过五”的徒孙。他精通天文地理,易经八卦,算命测字等都很灵验。……这曾先生一到大屯,就对大屯的地貌、山形、风水等赞不绝口,称赞说:这是云贵高原为数不多的风水宝地。
 
沐浴熏香后他为陈族长择算了黄道吉日。族长用重金酬谢之,他坚辞不受,还说:“在宝地为善人做事,岂有收礼之理?”……临别时,人们送他到河边码头,他拉着族长的手说:“我有一建议,你若能采纳,可增阳寿20年,还能造福子孙后代,也不枉我辛苦来大屯走一趟。”他面对笔架山说:大屯地处“八卦”的阳鱼位置,是块风水宝地,是出龙凤之处。别的不说,你看这山就是一笔架,这岩就是万卷书岩啊。你们身在宝地不识宝,不重教,不办学,不读书。可惜啊,真可惜!……说完松开族长的手,扬长而去。
 
从码头归来,当晚,陈族长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不能寐。时值朝廷下学诏,鼓励地方兴学,周边县乡纷纷响应,私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一念至此,陈族长眼前一亮,有了主意。
 
第二天,他召集族人并请了村里各姓管事的议事,明确提出了重德兴教,举办私塾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请来了教书先生,在水井边李家老屋办起了第一所私塾,开了私塾教育的先河,为大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周麻子,神秘的私塾先生
 
周麻子是大屯第一所私塾的教书先生,也是一个神秘人物。
 
他从何处来?是何方人士?大名是什么?师承何人?皆无人知晓。他一到大屯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周先生年近中年,有一米七左右的个子。初到大屯时穿着一件藏青色的老棉袄,宽阔的额头下一对浓黑的粗眉,微微上挑,脸上散布着错落的肉坑,是人们俗称的麻子,他薄薄的嘴唇经常紧闭着,给人一种严峻深沉,胸有城府的印象。他不善言辞,与村民熟识后也很少说话。每当人们问到他的名字、年龄、籍贯、经历等,他都冷淡地说:“是族长请我来的,他知道,你们去问他吧。叫我周先生就行。”好奇的村民们问了他几次,皆不无果。只好当面称他“周先生”,背后叫他“周麻子”了。
 
周先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国学功底深厚,写得一手好字,教书经验丰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热爱教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他还是一个大气,不计较报酬的先生。当时规定给私塾先生的束修(报酬),每年每生给先生1斗米,1斤茶叶,2斤油,3斤猪肉。家境好的有时也多给,家境差的有时也少给些,他都笑着收下,不予计较。他是村民公认的好先生!
 
大屯的私塾当时只有周先生一人执教,他教书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有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童个别教授,有时又3~5学童在一起集中讲课。教书时,他先让学生识“方块字”,识至千字左右后就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然后再教《四书五经》等。一般都是先让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再逐句讲解。识字读书大都是在上午,上课时,学堂里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响彻了三间老屋,响彻了整个布依山寨。
 
周先生对儒家经典,对阳明心学颇有心得,教学中把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四字教”等思想融入其中,激发了学童们的求知欲望,启迪了他们的良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了陈应升、潘炳章、李大山等优秀人才,促使了大屯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周先生在大屯执教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却深受人们的敬重与怀念。……
 
他走后,人们对他的身世经历等仍不知其详,迄今还有人说:他是毕节一大户人家的管家先生,因其貌不雅,不受当家太太的待见,愤而外出教书;也有人说:他侠肝义胆,为救一受辱的弱女子,失手杀死了一恶霸地主,逃到这交通不便的布依山寨避难;还有人说:他是兴中会首批成员,为逃避朝廷的追捕,才到大屯暂且安身的;仍有人说:……
 
三、智慧泉边,李家私塾遗址前遐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屯私塾、小学早已离我们远去了。徜徉在智慧泉边李家私塾遗址前,抚摸着那斑驳的门窗与破旧的围墙,感慨万端……尽管岁月的尘土掩埋了往日的热闹,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明快的欢笑声已随春雨秋风飘走了,但是周先生、林尧、永忠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还在那老屋前,院子里不时浮现着……
 
遐想一:虽然大屯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但是它的私塾教育,乃至后来的小学教育都是卓有成效的,它培养了一批布依优秀人才,为后来大屯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创造了优异条件。
 
遐想二、大屯村的私塾严格地讲,不是传统意义上私塾,但它却是修文最先把私塾和学堂结合在一起的乡村之一。这种教育形式,对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启迪人们的良机,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遐想三、“重德崇教”,“教育兴百业兴”的思想,早已深深植根于大屯人的心里,融化在了他们的血液中,因而这里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不到1000人的小山村,就有近200年青学子考到省内外大、中专学校就读成才。他们扬起理想的翅膀,飞出了大山,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
 
离开了风景如画,环山傍水的大屯村,离开了流水潺潺的智慧泉和饱经沧桑的私塾老屋,那朗朗的读书声仍在耳边回响,仍在六广河谷回荡。
 
2022年4月25日
 
于师大校园
 
编审:刘禹涵
 
责编:刘岩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