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疫情记忆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9-15 15:35:3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刘德会 点击: 评论:0

 作者/刘德会

2022年的秋天,对我贵州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秋天。9月2日贵阳疫情暴发,随后波及全省各个地区,市,县,村。突然而至的疫情,商场停业,车辆停运,静态管理,居家隔离,抗原筛查,核酸检测……贵阳按下了“暂停键”,开启全民抗疫模式,把我们每个人带入抗疫生活中,回顾这段抗疫时光,好多事令我难忘。

记得,9月1日,还只在官网多彩贵州网10.47发布的《关于贵阳市花溪区新增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通报》的新闻中看到贵阳花溪新增1例,就像看一般新闻一样生活如常。然,第二天9月2日,一早起床,洗漱早餐整理完,8点出门,依旧去花果园健走。8.20左右刚刚走上健走步道,手机响了,是上班的老伴说他办公室的人们都去买菜了,叫我赶紧去买一些菜储存,以防万一,心里踏实。我马上就朝超市或农贸市场赶去,到农贸市场一看人满为患,市民们正在疯狂抢购米面粮油菜等生活物资。有好多人都在排队结账,大家都大包小包的拎了一堆等着付款,其中有一位帅哥提了两大袋子蔬菜和一些猪肉正在结账,付款显示四五百块钱,“我心想,他买那么多东西啥时候吃完哦”。等我到菜位区,叶菜类,肉类,蛋类等生活物资已被抢空,只有寥寥几种一些蔫不拉唧被人挑剩下的菜了,只好别无选择在剩下的菜中,挑看起来还能吃的那种买了一些。还好,家里油,盐,米,肉都还有,只差每天吃的蔬菜汤。

从疯狂抢菜更看出,这场猝不及防的疫情,和三年前的武汉疫情相比,大家对于疫情蔓延所引起的恐慌。于居住在贵阳的我,已然。记得9月3号那天一觉醒来,打开微信浏览,当看到说“花果园已出现2例,系夫妻。”的新闻时,我的天,吓得我赶紧跟老伴说,昨天我也在花果园农贸市场买菜的,咋整。老伴说随时看健康码是不是绿的?于是我马上就看健康码,是绿的,惊恐不安的心才平静。

9月3日,早上小区被封,当天中午,开始第一轮核酸“三天两检”。下午一点左右,天空阴雨绵绵,我在阳台上远远的看见大白们冒着细雨在附近学校操场上拉绳子,摆尖桩,摆桌子,搭帐蓬的开始布置采样现场。现场布好后,一直没见叫做核酸的通知,下午四点左右,我去小区居委会询问值班的同志,要开始做了不?同志说系统坏了,暂时做不了,叫耐心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在阳台上看见大白们一直站在秋雨瑟瑟中等待系统恢复。下午六点左右,雨还在下,我在阳台上看到已有人排队了,就召唤一家三口打起伞去做核酸。到了采集点,志愿者们,医护人员们和市民们现场有序的融为一片,市民们按安全距离排队,志愿者们引导市民测温、登记、扫码、采样。大约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7点半到我家做,做完后,医生说快快离开,回家。

夜已深深。凌晨一点,我睡醒一觉,站在阳台上看,雨还在下,采集点还亮着灯,排队的队伍依然很长。看着这长队,看着工作者们在冷雨瑟瑟中忙碌的身影,不由感慨,做核酸,我们在排队等候一小时左右的时段里,都会觉得累得站不起,做完马上就回家。而每场采样,医护人员却是天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帮市民做核酸。正如我当志愿者的妹妹说,她们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穿上的防护服不能脱,所以不能喝水,怕上厕所。在通知市民们做核酸时,因为不允许住户开门,于是扯着嗓子和住户隔门对话,都能感受到身上的汗水在滴,摘下手套时手也被汗水泡白了。最后工作结束,脱下衣服消毒回家后,依然觉得头上像勒着一条带子。 所以没有亲生经历,无法想象大白们的辛苦,和她(他)们比起来,我们排队站的那点儿时间叫哪样累哦,她们才是辛苦。就这样,秋雨淅沥中,漫漫长夜里我目睹了大白们的辛勤付出,感受到抗疫的种种艰辛。

是的,防疫一线的人员们真的好辛苦。让我感触更深的还有小区的一个志愿者小哥。他40岁左右,在我家附近的农贸市场里卖菜已有十几年。十几年来我一直都是买他家的菜,对他有些熟悉,在摊位上常常都是他和母亲,爱人一起卖菜,他们两个年轻人做的是剥毛豆,豌豆,或清洗蔬菜之类的事,母亲负责卖……一家三口就这样辛劳的生活着。

有时,也看见他的更不容易。原来他爱人有精神病,有时会发病。发病时,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抓起摊位上的萝卜,窝笋,瓜儿等“棒棒”就打母亲和他,打得母亲只好把头默起,弯着腰用臂平面给她打;她也打他,但打不过他,他倒反过来打她,帮母亲的忙,其实不是打,是阻挡她不打母亲。安抚她慢慢的平静后,他眼眶红红的收拾摊位上的杯盘狼藉……男儿有泪不轻弹,感觉他好不容易,这也是我一直买他家菜的原因。

9月4日上午10点,我去小区居委会问哪时候做核酸,在居委会门口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志愿服,正骑着自己的摩托车搭起提着防疫资料的一个美女妹妹来居委会办公室。他在办公室外等她的间隙,我说,你也参加志愿者了,他说,这几天在家没卖菜,看她们又没车,脚走又累又慢,就想用自己的摩托车帮哈她们……听完他的话,看着他搭起她离开小区奔赴另一处工作地点的背影,我瞬间泪眼盈眶。想到他,一个靠卖小菜维持生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生活都很艰难的人,还不顾安危的用自己的摩托车花油花钱的来当志愿者。我真的被感动了。

这次疫情,邻里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记得小时候住的是板壁房,邻里之间只隔一层板壁,家乡话说隔层壁头,你家说话我家听得见,我家说话你家听得见。那时候,你家有好吃的要分一碗给我家吃,我家有好吃的要分一盘给你家吃,你家的锅我家可以借来用,甚至我家来客人了,都可以去你家借碗筷……不分彼此,资源共享,如同一家。成年后特别是自打住进商品房后,邻居们来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识。大家都习惯了迈大门进小门的日子,无论在小区里还是在电梯里见到多数时候连招呼都不打,如同不和陌生人说话,人情味淡如水,从来没有交集。

而这次疫情,这种固有的模式被打破了,再也不是那种互不相干的关系了。这次居家初期,人们对疫情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物资上的准备不够充分,一些家出现了断米断菜的告急情况。就如我,疫情前一天买菜时,莫说因为被抢光了只买少量的菜,就是有菜卖我也不会买很多,因为老伴和娃儿上班早餐中餐都吃食堂,家里一天只做一顿饭,吃不了多少,我买米常常买10斤一袋的那种,要吃一个月。也想,最多几天疫情就结束。所以,当时发出了有“油盐米肉……”的淡定声。哪知,由于一日三餐,从居家六天后,就断菜断粮了,后来就三顿减两顿,早餐多吃点,午饭不吃,饿了就喝水,晚饭也做得素,因家里的洋芋要多点,晚饭就是油炸洋芋颗颗或炒洋芋片,洋芋煮白菜汤,吃得我和老伴已瘦了好几斤,我和老伴还好,就当减肥吧。但30岁的娃儿就受不住了,说终于晓得饿得睡不着的滋味了。我说终于晓得人们为什么要抢菜了,那天还笑人家一次买500块钱的菜的那个帅哥,现在想,还是人家帅哥有先见之明,家中有粮心不慌。

现在是别人不慌而我慌了。正在这个时候,小区有人主动出来当群主,建了《团购群》当团长,各人把自己要买的东西在群里告之,团长去帮大家团购。这个群把邻里关系改变了,群里氛围友善如亲朋好友,哪家缺少点啥在群里喊一声,立马就有人回应“我有,我给你”。正如有一天,群里有个人说他家没有盐巴了,恰好我家有三包,我就给了他一包;我家没有面条了,有个人就说她给我一把……萝卜,洋芋,洋葱……都是你家多,就分点给我,我家多就分点给你,没有东西交换,也不收钱。就像给我面条的那个美女妹妹,现在一把要卖40块钱,而她给了我两把都不收钱,我说疫情封控期间大家有钱都买不到东西,所以你要收钱,她说,如果是开商店,那该收要收,不是做生意,就不收了,都是邻居。后来,我还是过意不去,也给了她一盒5斤装的家乡皂角米。就这样,大家都说,现在是保命的时候,不要计较这些了,大家都不容易,邻里之间能帮就帮点,不要客气。

雪中送炭啊,儿时的邻里关系又仿佛重现。邻居们虽然是以物换物,但其实到最后基本都是送的。就是在这种你来我往中,真的显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意义,是疫情让大家开启了这种新型的邻里关系,我们感受到善良时时在,真的是疫情无情,邻里有情。

就这样,这段抗疫时光,有很多的⼈和事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特别是政府在生活物资上的关怀更是让人温暖。居家4天后政府就开始送菜到各家,隔几天就发一个蔬菜包,中秋节还送了盒装月饼和肉罐头。可能是分时间分区域送的吧,朋友圈每天都有朋友晒政府送的物资,有的说“昨晚睡到半夜,有人敲门,问是谁?原来是工作人员上门送蔬菜和苹果。真的好感动。”有的说“疫情被封在家,收到了政府送的大米,蔬菜,为祖国点赞!”,有的说“今早打开家门,看到生活物资,好感动,感谢政府。”……我也收到政府送的蔬菜包,有荤有素:圆圆的月饼,大大的土豆,紫圆的洋葱,红彤彤的胡萝卜,沾着泥土的大白菜,还有我没有吃过的午餐肉罐头……我也激动的拍照晒朋友圈炫耀一下幸福,说,雪中送炭的感觉真美……说着说着,手机信息来了,工资上卡了。真的好感动,生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有伟大的祖国作后盾,这是我们的福祉,怎么不感动?!

这不,窗外,大白的人工小喇叭又开始广播了:请大家起床了,作好准备做核酸。间隔头十分钟左右,小喇叭又重复的说,开始做核酸了,现在请一栋一单元的人们,听到我们上门通知你们后就下来做核酸,没有接到通知的先不要下来……就这样,一栋,二栋,一单元,二单元……这召唤做核酸的声音,是最近以来最喜欢听的声音,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天天重复无数遍,给原本寂静的小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犹如天籁。

疫情无情,但人间有爱。疫情,虽然我们面临的是一场人类的危机,但也在危机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疫情于我们,尽管让人很无奈,但有邻里之间“你缺我补”的相互帮助,有以大白的白衣战士,火红的志愿者,社区的工作者等一线防疫人员们无私奉献为代表的暖心政府在做坚强的后盾,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因此形势严峻但也乐观。

抗疫在继续,感动在继续……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疫情终将会过去。回顾这段抗疫时光,特殊时期的特别经历,也将会是我在疫情过后的深刻记忆。

写于2022.9.15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