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以德为本 以实为据 ------浅谈我的写作体会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2-07 21:46:1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徐军 点击: 评论:0

作者:徐军

图片1.jpg

       最近几年在大学里讲课,发现许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写作,写不好文章,甚至大批出现大学生出钱请人代写毕业论文等而蒙混过关的事情。每每想起此事,心生担忧。吾今随笔一篇,把我的写作心得敞开分享,供学员们参阅。

       读小学二年级时,由于母亲调到图书馆工作,我在业余时间阅读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和小说,比如《毛泽东诗词选》、《雷锋日记》、《战地黄花分外香》、《新来的小石柱》、《海岛女民兵》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自那时起,在母亲的启蒙下,我开始喜欢写作文,觉得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记得读初二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几位班干部在教语文的班主任袁景湘老师的辅导下,一起阅读《优秀作文选》。在讨论的时候,我诚恳地请教袁老师:“袁老师,您说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啊?”袁老师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认真地对我说:“你记住,平时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把感受真实地记下来,时间久了,就会写出好文章。”这话虽然很短,却让我记忆深刻,感受到文章就是源自于生活,是内心真实感受的体现。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会去观察,发现了花草树木,虫鸣鸟叫,蓝天白云,小桥流水,都有它们生命的律动,鲜活可爱,仔细深入后常有意外的惊喜。不久,借助于假期回湖南老家探亲的机会,通过细心感悟和观察,我写出了一篇让当时学校许多老师和同学们都赞不绝口纷纷夸奖的作文:《我的故乡---湖南蓝山》。

图片2.jpg 

        读大一那年寒假,我回湖南老家过年,有幸结识了在祖国北疆呼伦贝尔草原服役、并在《解放军报》和军事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军事论文的安志华表舅,当我把我考试的作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原文抄好给安表舅评阅时,安表舅见我有一定的文笔基础,便鼓励我好好写作,并要求我经常保持写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下来,先练两三年,平常还要多读好书。当时一听,有点不解,难道这不是练习文笔吗?华丽的词藻,生动的言语,不是更需要吗?一时不明白安表舅为何这样教导。但经过几年不间断地练习后,我才渐渐明白:不追求字句的华丽,写下真实感受,这才是“真感情,好文章”。当发自内心的真诚,哪怕言词没有那么精彩华丽,也能在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情感。言为心声,表达出来是内心的真实感动,才是文章的可贵之处,否则文章恐怕就虚有其表,缺少内涵了。

       之后,安表舅在信中时常点拨我,教我如何修改文章,他说:文章的修改也很重要,能耐下心来认真润饰,揣摩字句,规范标点符号,文笔自然更加流畅。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提升,又会有新的感悟,文章的意境,也会随之升华,就像要写出大气磅礴的文章,也需有博大的胸怀,高远的见地,才能展露文章的豪气,人们读后,也能感受这股气势,回味无穷。

        安表舅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其方法看似与众不同,让我随意尝试任何题材,这样却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因为是真实地记下自己的感受,不是刻意写出来的,所以提笔就能描绘出栩栩如生的故事。每当读到佳作美文,读后心情总是舒畅无比。有些传统美德文化教育文章,像涓涓细流,滋润人心,比如毛岸青、邵华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杨淑芬老师的《夫义妇德》等;有些文章大气磅礴,使我们感受到力量,比如毛泽东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有些文章,又充满阳光朝气,让我们更添信心与希望,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赏心悦目之余,不断提升我写作的激情。

        从那以后三十多年职业生涯,我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除了即兴抒发感情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外,特别加强了应用文写作,即工作中常用的计划、总结、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论谈、论文等,在生活和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去,也同步提高了我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图片3.jpg 

        撰写文章,需要给其灌注生命活力及意涵,它可以对人间喜怒哀乐的感悟,畅快的抒发;又可以表述我们的思想意识,对于天下事理的赏识鉴别。倘若写作只流于敷衍,或另有意图,那就显得虚假而浮华,那么,原本可以快乐的享受,反而觉得很辛苦。言为心声,文为利世,以德为本,以实为据,才能不断写出真实、感人、深刻的好文章,真正做到贡献社会。多读书,读好书,如今回味过来,感觉真是印证了汉代著名思想家刘向的一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好书不厌百回读,一篇佳作,可以读上多次,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有充实的文化功底做基础,作者下起笔来,往往简短几句,就能包含很深的哲理,文中那启人思想的正能量,让阅者百读不厌。

       以德为本,重文载道,故好文章能流传千古,利世久远。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华丽,而在于它深远的义涵,它能启迪我们智慧,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真情和做人的诚心。以实为据,发自内心的正直善良,所表达出来的意境,自然真诚感人,再本着一颗对社会的责任心,用爱感受人世间的森罗万象,文章自然有了生命与活力。

(责任编辑:杨婷)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