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王学琴:城市屋檐下的灵魂独白——读熊轲的诗词集《寻轲》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26 14:47:0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王学琴 点击: 评论:0

  

      品读《寻轲》,让我想起了网络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熊轲的灵魂是有趣的。这源于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诗人对古体诗词情有独钟,所有诗作都融入了对诗词的别样思考,言说自己对诗词的个性见解,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继承,有提倡,有标榜。

  意象和象征,是诗词表现艺术的核心。中国的诗词传统是十分注重意象和象征的,比如李白、苏轼、李清照等。其实不仅在我国,西方的诗歌创作也是非常讲究这两个方面的,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诗剧,比如莎士比亚、波特莱尔、泰戈尔等。在这方面,熊轲是有继承和提倡的。他的诗词,充溢着对红尘世相和生命人格的哲意思辨,有心志与尘嚣的对立交锋,有灵性在滔滔欲海中的沉浮与坚守,凸显诗人的思索、情感和追求。《物性辑》中,花、鸟、物,这些富于个性的原生状貌,在诗人心里又有着灵状貌。那一草一木一物,经过诗人思想的点染,就不再是自然形态,摇身一变而成为人文形态,成为景物与人的灵魂的合金,成为思想。《山水辑》中,读者可以从山水、岩石、峰峦这些风景中,领略诗人在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地域风情内在深处的爱与恨、颂扬与鞭笞,充满社会关切,充满对真善美的珍爱与呼唤,饱满着入世精神。《天律辑》中,作者把节气融入诗心意绪当中,用他的涵养他的情怀他的美句,畅酣淋漓地解译着与众不同的二十四节气。有《雨水》中的“风摇雨色茶声沸,雾锁泉头锦鲤游”,有《惊蛰》中的“舟人借问谁真切,迷者更惊启蛰雷”,有《立夏》中的“溪转潺湲香次第,虫吟春尽夜阑珊”,还有《立冬》中的“寒信惊来木已枯,酸风扰扰惠音殊”。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自然的生物钟有轮回,可以永无休止地不停旋转。人呢?诗人在询问,在提醒我们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对读者而言,把握诗篇里的意象和象征,就可以在作品纷繁的意绪、深沉的思索和揪心的追问里触摸到诗人投射于作品形态里的情感印象和精神指向。此外,牵梦、清韵、桑梓、令序、寻古、田园、素情,七个小辑,有天地,有历史,有生活,有情怀,都是诗人的一份心情,一种礼赞,一种精神渴求。

  情、思,是诗词的灵魂;象,则是情与思的载体。真正的诗词,是情、思、象的水乳交融。诗人把视觉、味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功能和体会错位使用、交叉使用,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新鲜甚至新奇的诗味效果;用具体可感的象在表情达意,流动情绪,活跃灵魂,常采用一些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让诗作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与读者产生共鸣。如:《别友》中的“多瘦光阴宜速唱,暂欢醉眼苦分襟。”《师赞》中的“授业讲台深论道,寄情文藻细书题。”同时,诗人还采取开门见山、先总后分、虚实结合等结构形式,为作品过渡、铺垫、打下伏笔,使语义含蓄多解,富于朦胧美。如:《寻李白》中的“诗酬春韵醉千壶,韶岁芊眠对影呼。”《忆江南·春中》的“千山翠,邂逅北湖行。草色风罗酣日暖,流芳浓馥慨烟晴。心事寄莺鸣。”作者随时记录自己在时间年轮里的感受和发现,以或深沉或空灵或华彩的笔触,解剖世道人心,抒发真情实感,弘扬真善美,显露灵魂底色。

  人们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在这一点上,熊轲是有标榜的。他出生在枸杞之乡,成长在塞上江南,就职于泰山脚下,各种成长环境里隐藏着特殊情愫,寻梦异乡,寻梦城市,心却在故园。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他“抒情”的有机土壤,提供一个词人需要掌握的成熟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他作为一粒可以拥抱泥土又可以破土而出的有着生命温度和生长意识的种子,在词海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寻轲》中的词牌名竟然多达七十余个。除常见的浣溪沙、沁园春、水调歌头外,还有不常见的一斛珠、巫山一段云、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有些词牌之间的韵律差距微乎其微,他却运用的得心应手,这与他扎实的写作功底、开阔的视野胸怀、广博的知识储备,密不可分。如:《虞美人·莫愁湖吟怀》中的“群芳次第东风送,春事先吟弄。一城古趣暗凝眸,水院荷光款款绿间流。”《祝英台近·雨中客居感作》中的“物中吟,案上酒,歌助春光近。聊许贪欢,终日催新韵······雨渐促、回廊行问。”这种真诚而痛切的言说,颇有感染力,也颇耐人咀嚼和寻味。

  熊轲的诗词,角度新颖、立意高远、小我映射大象,受到大报小刊的青睐,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体现思想内容、情怀思悟、人格意味和美感价值。他借鉴唐诗宋词的艺术形式,细分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的区别,活学活用,发扬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宏观地展开对尘世现象的思量,是一种传承、渴求、期盼,亦或是徘徊于城市屋檐下的灵魂独白。

  《寻轲》,带我认真仔细地走进作品的诗境、语境、情境、意境中,让我看到了喧嚣的城市生活里有一个青灯点亮的宁静角落,让我感到了年轻一代寻梦之旅的坚守与游移,让我听到了现实时空里一位青年才俊与古体诗词对语的心跳声。

  作者简介:

  王学琴,女,宁夏中宁人,中卫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卫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杂志、报纸发表作品若干。

  责编:彭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