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艺术收藏  
水族马尾绣的历史渊源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8-15 11:33:46 来源: 作者: 点击: 评论:0

    水族自称“睢”,发祥于睢水流域,族称“睢”,由此得名。殷商亡国,水族先民举族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秦定鼎中原,发兵征讨岭南,水族先民举族溯流进入都柳江、龙江上游的黔桂边境地带生息,初步形成当今分布格局。贞观三年(629年),李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治下所领都尚、婆览等五县,以及环江州等均为水族生息地域。随后设置以安抚“睢”族群为主体的羁縻抚水州,族称由“水”代“睢”。

水族人民把马尾绣视为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视为水家妇女智慧才华的集中体现。马尾绣背带与马尾绣花鞋,都是水族文化模式的物化形象。

水族地区的马尾绣起源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实物作证。只有民间的一些传说和专家的评述。

史继忠教授在《触摸夜郎魂》著作中,对马尾绣背带主体图案描述为:水族马尾绣背带的图案酷似中原古代的饕餮纹。

宋代亦有四川成都织绣,是用马尾绣作为刺绣的手法,其他民族也曾有过。但是,现在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用于背带等绣品上,成为民族刺绣工艺的杰出代表作,除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外,与水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

马尾绣来历传说之一:龙女见水家妹子坐在沙滩上绣花,也想来凑热闹。她随手捉来一条鱼,吹一口气使之变成白马,跨上它来到水家姑娘中间,扯下几根马尾作丝线,与姑娘一起绣起花来。水家姑娘们惊叹这位来客手艺好,请她传授绣花新方法而流传至今。

水族妇女不惜花费浩瀚的工程去精心制作一件背带、一双花鞋,反复体验与先祖的情感联系,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高度珍惜和眷恋,对生命热忱的鼓舞,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用这种审美形式去凝聚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情愫,去完成民族繁衍的使命和体现个人生存的价值。如果没有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熏陶,马尾绣很难达到这样高的艺术水平。

水族妇女酷爱刺绣,典型的代表作是马尾绣工艺。刺绣必须用马尾作绣花原材料。其制作方法,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缠绕在马尾丝上,成为类似低音琴弦那样的白色预制绣花线,然后按照传统剪纸纹样,将这种白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中间部位再用彩色丝线填绣。

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女性翘尖绣花鞋(水语“者结”)、女性围腰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其绣花纹样尽管因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产生若干应变、涵化、整合的机制,然而最基本的意念造型和程式化符号却仍然保存至今。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艺术收藏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