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贵州凯里酸汤:从“碗”里走进“袋”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5-30 16:30:46 来源:中新网贵州 作者:李田清 杨光能 吴小星 点击: 评论:0

       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29日电 题:贵州凯里酸汤:从“碗”里走进“袋”里

  作者 李田清 杨光能 吴小星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微风拂来,一股浓郁的酸汤香味沁人心扉。走进凯里酸汤系列产品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赶制产品订单,制作汤料、真空包装、打包外运……

  “最近我们的酸汤产品销售火爆,每天都有2万多件发往全国各地。”该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祝婷指着满载货物的卡车告诉记者,今天已经是第8车了。

  凯里酸汤,是黔东南独具文化底蕴和地方风味的特色美食,采用新鲜红辣椒、西红柿、食盐、料酒等腌制发酵而成,色泽鲜红、口感醇厚,“酸、鲜、香、辣、爽”俱全。

  “一碗酸汤粉,半座凯里城。”截至2023年底,黔东南拥有各类酸汤餐饮店683家、酸汤及特色食品销售公司328家,以玉梦、苗厨、亮欢寨等为代表的酸汤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加盟店100余家。

  对于黔东南人来说,传承千年的酸汤不仅是一道特色美食,更是流淌在悠悠岁月里的温馨记忆,是念念不忘的乡愁。

  然而,作为传统发酵工艺的凯里酸汤,因发酵周期长、产品较为单一,一度遭遇发展瓶颈。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如何成功应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凯里酸汤产业破局的关键。

  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酸汤原料种植、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公司加强与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积极推进酸汤的原料种植、品质控制、品味口感、发酵工艺等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一举成为贵州酸汤行业的领军品牌企业。

  目前,该公司年发酵酸汤产能达5万余吨,是全国规模最大、储量最多的酸汤发酵、生产、加工企业。公司借鉴“螺蛳粉”的成功经验,在传统酸汤工艺中注入“科技因子”,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扩充“酸食”产能,丰富“酸系”产品,促使企业向快消品市场转型升级。

  “进入公司后,我已经参与研发了16款酸汤产品。”祝婷和记者聊起了她与酸汤的美丽邂逅。2018年那个稻谷飘香的秋天,刚刚大学毕业的遵义籍女孩祝婷,应邀到麻江县龙山镇共和村一位同学家做客。热情好客的同学父母从稻田里捉来肥美的稻花鱼,做了一道苗家风味的酸汤鱼招待她。

  这是祝婷第一次吃酸汤鱼。红色的酸汤,鲜嫩的鱼肉,酸香四溢,极大地满足了她的味蕾,令她终生难忘。怀着对酸汤的美好憧憬,这年年底,祝婷加入了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如果能把美味的凯里酸汤做成畅销四方的方便食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味蕾,那该多好!”受到“螺蛳粉”产品启示的祝婷,萌生了研发冲泡即食型酸汤产品的想法。

  为了研发新型酸汤产品,祝婷深入苗寨搞调研,查阅有关酸汤食品的制作资料,夜以继日地“泡”在实验室。

  执着的祝婷仿佛对制“酸”着了迷,一发不可收拾。“那段时间,连男朋友都嫌我身上的酸汤味了。”祝婷诙谐地说。

  2021年,祝婷团队研发的冲泡即食型酸汤产品终于面世,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已先后研发出酸汤粉、酸汤小火锅、预制菜等8大系列品种,建成生产线16条,“玉梦牌”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国际专利技术奖、中国食品行业创新品牌。

  公司采取“线下门店+线上电商”的销售模式,在全国31个省市设有120多家经销代理商,并入驻天猫、淘宝、京东等8家电商平台。

  2022年,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麻江明洋食品有限公司被成功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创了贵州省食品加工企业认定先河。

  在新质生产力的催化下,古老的凯里酸汤搭乘新型工业化“快车”,从“碗”里走进“袋”里,飞出大山“飘香”世界。

  截至目前,黔东南已建成酸汤及酸汤系列产品生产线41条,年产能10万吨以上,产品类别23种,除了红酸汤和白酸汤底料外,还包括酸汤复合火锅底料、硒米酵素酸汤饮料、酸汤方便粉、酸汤捞饭等产品,远销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地。

  各地商超货架上,摆满了不同风味的酸汤类产品,能在远方吃到一碗正宗的凯里酸汤粉变成了现实。凯里酸汤是人们对黔东南的独特记忆,更是黔东南联系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完)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