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学说Hans
又双叒叕一部印度电影触碰到了中国家庭的痛点。
在印度,1%的富人拥有全国50%以上的财富,而全国一半以上的穷人仅拥有全国约4%的财富,剩下的一部分就是所谓的中产,和其它地方的一样,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加之印度由于长期的种姓制度带来的阶级固化问题,不同阶级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中产阶级想要一跃成为上层阶级十分困难。电影《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新中产”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把女儿送进名校的故事。
择校:只有上私立学校,才能实现阶级跃迁
虽然印度的本土语言是印地语,但官方语言却是英语,上层阶级的小孩以会不会说英语来交朋友。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皮雅站在热闹的游乐场里哭着找妈妈,其他小朋友都因为她说印地语而不和她玩。米塔问其中一个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不让孩子说印地语,这并不是什么坏习惯?小男孩的妈妈直言不让孩子与皮雅玩,是因为皮雅的父母只是在月光集市开店铺的老板,而自己的儿子将会去顶尖学校读书,未来会成为社会精英,而皮雅会和米塔夫妇一样,长大后也会在月光集市开店。言下之意,就是要跟她划清界限。因为在印度有着一个不成文的社会规则,精英都会说英语,而平民因为教育机会缺失,多数不懂英语。
拉吉夫妇通过奋斗从一家小裁缝店的帮工成为印度德里一家大型服装店的老板。作为典型的新中产阶级,他们可以安稳住在月光集市,开奔驰,请佣人,但眼下到了女儿皮雅上幼儿园的年纪,择校问题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虽然他们有足够的钱负担私立学校,但是否要选择私立学校夫妻俩有不同的意见。
拉吉夫妇也曾在公立学上学,拉吉认为公立学校没什么不好,但米塔认为公立学校的孩子什么都学不会,不会说英文,不会社交,无法适应社会……米塔不希望女儿皮雅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全印度最好的私立幼儿园,然后再考进名校,实现阶层跃迁。
装富:上层阶级不是有钱就能融入
想上私立名校可不是有钱就能行。印度的好学校都在富人区,这些学校规定离学校3千米内入学机率大,于是拉吉夫妇便从热闹的月光集市搬到了富人区——瓦桑维哈。买“学区房”对他们来说不难,难的是如何融入这附近的上流社会。为了尽快融入,让皮雅交到朋友,他们经常举办和参加party。在月光集市上多年混迹落下的为人处事方式与这里的格格不入,虽然出尽洋相,但总算混了个脸熟。
面对周围人的嘲笑,米塔更加坚定了让皮雅上名校的愿望。为此,拉吉夫妇斥巨资联系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为皮雅安排了满满的课程,全方位查漏补缺。面对没有缝隙的课表,拉吉夫妇心里有些迟疑,但看到这里的孩子不是谈吐大方就是会3国语言或者多才多艺时,感到巨大差距的他们下定决心让女儿参加培训班。
名校不仅要考核孩子,还要从家庭背景、经济实力、谈吐思维等多方面考核父母,所以拉吉夫妇也要学会如何成为“上层阶级”。影片也是从这时开始显露出喜剧的一面——拉吉夫妇俩的行为开始荒诞起来。
为了皮雅的简历更好看,拉吉查了一夜的词典写上了能写的华丽词藻;为了体现“上层阶级”的感觉,将一身名牌堆砌在身上,LV外套、Chanel项链、Dior耳环、Prada眼镜;面对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顾问帮他们模拟面试,提前套好“正确”的答案;面试结束之后,夫妇俩为了女儿能够被录取四处拜神求佛,俩人一共拜了五位不同的神……
最后面试还是失败了,四所学校都没有录取皮雅。孩子没问题,因为学校不想录用商店老板的孩子。
装穷:装富不行,试试穷人的RTE政策
还剩最后一所德里文法学校尚未面试,为了能让皮雅顺利进入,拉吉曾想找政府官员帮忙、拿钱贿赂校长,但都行不通。就在他们觉得无计可施,女儿上名校希望渺茫之时,拉吉的店员乔图带着礼物来拜访,因为他的孩子被大自然学校(另一所重点学校)录取了。
原来,印度政府为了保障贫困生的受教育权,推出了RTE政策,要求每所学校预留25%的学位给贫困孩子。顾问认为,穷人的孩子即使进了私立学校,也因为无法负担各种费用等原因退学,与其将学位浪费,不如让有钱人占用。因此,不贫穷的拉吉托人办了一些可以证明自己是穷人的材料,填写了RTE申请表。
在拉吉告诉老婆一切搞定,两人准备庆祝的时候,电视忽然在报道有钱人霸占RTE学位的新闻。德里文法学校的校长在新闻中表示会严查此事,将派专门的老师进行家访以确认是否真的贫穷。但此时申请表已经无法拿回,无奈之下,拉吉夫妇计划扮演穷人。他们先是和邻居说自己要去欧洲度假一个月,然后悄无声息的搬到穷人区等待审查通过,拿到入学资格之后就搬走。
拉吉夫妇在穷人区遇到了也想让孩子进入德里文法学校的善良贫民希亚姆。为了帮助“新贫”阶级拉吉夫妇生活下去,希亚姆带着拉吉去饼干厂上班,把自己微薄工资的一半给了因为不会干活被老板倒扣光工资的拉吉;希亚姆的老婆把家里的配给粮分给米塔一半;在审核通过后,希亚姆甚至不顾安危,“碰瓷”汽车为皮雅筹得学费……
当拉吉夫妇通过伪装和欺骗混入贫困生名单,并成功地让女儿进入了最好的私立学校时,真诚帮助过他们的希亚姆的孩子却失去了入学的资格。希亚姆在学校掩面哭泣,但他也仅能安慰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贫穷就会这样子的”,还拿出自己本就不多的钱带着两家孩子去庆祝,去吃他自己一辈子也没吃过的披萨。
退学:教育已经沦为生意
眼看着这位辛苦了一辈子的劳工不停自责,拉吉夫妇非常愧疚。一边是自己和妻子费尽心思想要欺骗、抢夺贫民夫妇的RTE名额。另一边是希亚姆夫妇不遗余力地想要帮助自己,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自己的女儿筹学费。拉吉承受着巨大的道德煎熬,决定资助公立学校,帮助他们修缮学校,购买图书,让穷人的孩子获取更好的教育条件。
希亚姆看见儿子在公立学校的进步,想要亲自去感谢这位资助者,却意外发现资助者是拉吉。希亚姆说,政客偷窃穷人的食物,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我们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你们这些有钱人也想偷了。希亚姆跑到学校要举报拉吉,但是看到皮雅开心的脸,亲切的叫他叔叔,他做不到,说:“我们不知道如何窃取别人的权利。”
拉吉走进校长办公室,说出自己装穷人上名校的真相。令人惊讶的是,看似刚正不阿的女校长只是不动声色的把拉吉女儿的档案转换成一般申请范畴。这个反复向公众讲述出身贫寒的自己如何依靠及教育制度出人头地的教育家,竟是整个教育产业灰色利益链条中的一环。拉吉想举报女校长,“你能向谁举报?政府?媒体?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校长在被拉吉看穿真面目之后,毫无畏惧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如果我不能做一个好人,又怎么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拉吉在开学典礼上选择说出真相,并一针见血地点出印度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失去了其本质,教育现在是门生意了。”
教育不是父母资源的竞逐
影片最后,拉吉夫妇选择让皮雅离开德里文法学校,进入公立学校读书。无疑,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又现实无奈的结局,同时将本片的立意拔高了一大截。当你与他人背道而驰时,并不意味着是你的错误,可能是大部分人的迷失。“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条所谓的起跑线,和孩子本身的资质无关,而是与父母的工作和金钱实力有关。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成才,而是成人,更应该受到重视的是孩子的品格,而不是所谓的进入上层社会的能力。如果教育变成父母资源的竞逐,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拉吉和米塔这样的新中产,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是见识、背景依旧不被上层阶级认可;而且他们早已习惯了富足,更加无法融入底层阶级。中产阶级作为社会中心区域的群体,却因为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而面临着如此大的窘境。我们也面临着教育和阶级的问题,随着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产、新中产选择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
新学说认为,家长在择校时是否要为孩子选择国际教育,主要看自身条件。如果自身条件允许,为了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国际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确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开阔和自由的平台,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竞争力站上世界舞台。如果对于动辄几十万的学费有压力,也不必强求举全家之力送孩子进去。不同阶级的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一条线上,一群人的起跑线,也许是另一群人的终点线,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合适的选择即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