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6日,清华大学未央书院“种梦湄潭”实践支队回到遵义市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开展了为期5天的支教和交流活动。自2023年年初,“种梦湄潭”实践支队利用寒暑假已来到求是高级中学开展实践3次,并在学期内组织开展了线上支教、书信交流等志愿活动,在湄潭当地及大学内部反响良好。
“种梦湄潭”实践支队第一次来到湄潭是在去年的2月份,当时有队员13名。那时候的支队长、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本科生曹唯提出了“捧着一颗心来、种下一颗种子、不带半棵草去”的理念。坚守这份初心,一年来,“种梦湄潭”规模不断扩大,项目逐渐增多。
2023年春季学期,依托于第一次实践的核心团队,“种梦湄潭”开展了线上支教志愿活动。每个周末,志愿者们守在屏幕前,为遵义湄潭的同学们讲解习题、分析试卷或制定计划。清华大学化学专业的王涵就是在那时加入了“种梦湄潭”大家庭。
今年寒假,王涵选择了与专业“不搭边儿”的语言学课程来为大家分享,他有自己的思考和用意,“我一直对语言学很感兴趣,到了大学也选修了相关的通识课程。分享出来,是希望大家在学习语言类学科的过程中发现语言的美感,同时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养成勤于提问、善于思考的习惯”。
2023年暑假,支队回到湄潭,这一次,支队规模扩展至16人,涵盖了清华大学3个年级、8个院系、12个专业。调研了当地同学的需求以后,支队发起了“新高考手册撰写计划”,为身处高考改革浪潮之中的同学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诚恳的建议。
2023年秋季学期,“种梦湄潭”项目骨干整理了当地同学们的需求后,发起了书信交流志愿活动。四个月里,29位志愿者、35位当地同学结对通信四次,共同探讨了学习、生活中的疑难、思考和收获。在这期间,湄潭求是高级中学高一三班的张老师一直为志愿项目提供着帮助。“通过‘种梦湄潭’的项目,同学们有机会认识了清华大学优秀的哥哥姐姐,也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大幅提高,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晰的规划。每次收到来信时,我都能看到同学们内心的喜悦。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都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为此也特别感谢‘种梦湄潭’团队,希望这个项目能继续下去,为更多的湄潭孩子‘种梦’!”张老师这样说。
2024年1月,第三次回到湄潭,“种梦湄潭”实践支队的规模再次扩大。难能可贵的是,有两位从求是高级中学毕业的湄潭当地同学龙颜和张宇加入了队伍。相比于远道而来的支队成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同学的困惑和期待,因而能够给出不同角度的建议和更加切实的支持。这是龙颜在毕业后第一次回到母校,对于身份的转换,她这样说:“加入‘种梦湄潭’实践支队,源于我对求高的热爱。作为求高2021届毕业生,我非常愿意通过短期支教的方式回馈母校。在实践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与挑战。我们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同学们的成绩,但是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享给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一年来,“种梦湄潭”实践支队开展各项活动5次,团结起实践队员、志愿者100余位,开设课程、讲座70余门,服务当地同学千余人。良好的影响来自于支队勤奋、科学、耐心、务实的工作态度,当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在第三次实践结束时,求是高级中学杨校长这样寄语:“清华大学‘种梦湄潭’实践队可谓才德兼备,善行可嘉。其支教之行,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子心田,传递知识之光。彼等以才学之名,行教化之实,不仅启迪智慧,更塑造品格。此举彰显清华学子之风采,亦展现人文关怀之精神。”
高三年级的解萌参与了“种梦湄潭”的每一次活动,和支队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回忆起一年来交流的经历,她说:“接触到‘种梦湄潭’是在我高二那年。依稀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大会议室里,去报名的同学挤满了整间房间。也是那次,我和同学非常荣幸的认识了一位支教团成员。和他的交谈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也领悟到了一些快乐的真谛,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希望‘种梦湄潭’支教团可以越来越好,也希望每位支教团的哥哥姐姐都能得偿所愿,实现自己的梦想。”
走过一年春秋冬夏,陪伴一程喜怒哀乐,支队成员与当地同学相互信任、彼此照亮,一同守护着从前种下的梦想,展望着终将抵达的明天。提及未来的打算,已经3次来到湄潭的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本科生林禹丞这样说:“我们有两个目标,一是把假期的实践延续下去,最好能团结起更多高校的、来自湄潭的同学,继续在湄潭守护梦想的花朵,直到它开满希望的田野。再一个是扩大学期内的志愿项目,继续和当地同学的通信,不局限于求是高级中学,还要纳入一些在湄潭的初中、小学阶段的同学,尽可能长久地去影响尽可能多地同学,与他们一起成长。”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