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风情》封面
《贵州土家风情》目录
《贵州土家风情》编委会
主 任:邓应明
副 主 任:张 强 陈云珍 田永国 邹廷生 宁坤强
敖以深 田宏顺 付江红 安文洪 梁 焰
陈国安 蔡文森 赵幼立
成 员:李先忠 何立高 卢道军 安高宣 田永红
雷文臻 杨江涛 邹志勇 周晓晖 夏湘华
安斯豪 冉根来 李克相 田应光 田茂昌
陈晓岚 任志平 吴国安 吴秀发 宋德成
张 俊
顾 问:张继辉
主 编:蔡文森
副 主 编:赵幼立
封面题字:杨昌刚
撰 文:蔡文森
图文编辑:蔡文森
序一
(邓应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贵州土家族同胞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翻身得解放,日子越过越好。特别是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家人的日子更是过得红红火火,恰似芝麻开花节节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土家人的今天。天大地大不如共产党的恩情大。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党百年华诞之际,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画册《贵州土家风情》,意义重大,既是祝党大寿之礼,更是无尽的报党隆恩之意。(邓应明)
土家族是一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的武陵山区。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土家族总人口约835万人。贵州省有土家族人口约143万人,是构成土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铜仁市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江口县、碧江区、万山区。同时,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县、松桃苗族自治县,遵义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县和岑巩县,贵阳市也居住部分土家族人口。
土家族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黔东北土家地区就属于巴国南部,土家先民——巴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汉以后,先后属黔中郡、武陵郡、黔阳郡、清江郡等。进入隋代,王朝令土家先民田氏大姓田宗显为黔中太守。到了唐代,始置思州田氏地方政权。自唐至明初,延续800多年历史,思州地方政权在贵州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时有“两广岑黄,思播田杨”之说,其辖地有今铜仁市全境,务川自治县,黔东南州的镇远、岑巩、三穗、锦屏、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和重庆市的酉阳、秀山两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元末。思州分为思南、思州两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两宣慰司被改土归流,其辖地改置思南、乌罗、铜仁、石阡、思州、镇远、黎平、新化等八府,促进了贵州省的建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艰苦奋斗,共同开发武陵腹地的梵净山地区、乌江流域、锦江流域,不断发展农耕文化,为贵州的开发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土家族文化积淀深厚。土家族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山歌、情歌、劳动歌、哭嫁歌、孝歌、摆手舞、茅古斯、金钱杆舞、花灯舞、龙灯舞、炸龙舞、打镏子、长号唢呐等已成土家人世代相传的文化名片;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堂戏,通过广泛交往交流,更是誉满海内外。省级及省以上文化部门,先后命名沿河自治县为“山歌之乡”、印江自治县为“书法之乡”、思南县为“花灯之乡”、德江县为“傩堂戏之乡”、江口县为“金钱杆之乡”,充分彰显了土家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居住、饮食、服饰、节庆、婚姻、丧葬、礼仪、娱乐、信仰等方面形成的习俗文化,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传统美德和勤劳智慧的历史积淀。有的沿袭至今,成为现代土家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土家族工艺美术争奇斗艳。在实践中,土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充满神奇艺术魅力的传统工艺。如建筑、雕刻、制陶、造纸、织锦、挑花、剪纸、刺绣、印染、编织等。这些传统的工艺,深深根植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中,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断传承创新,集中表现了土家族的艺术创造力、审美价值观和精美的工匠精神。土家吊脚楼,既有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又有土家族文化的明显特征。比如,厢房吊脚楼,除了排架立柱架空外,楼上外侧还有由挑檐吊柱悬于空中的环楼外廊。厢房屋顶多为歇山式,飞檐翘角,曲廊环绕,造型独特优美,土家人称为“走马转角楼”。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非常讲究。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土家族地区红色文化丰富珍贵。1934年6月19日,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在德江县枫香溪召开了著名的“枫香溪会议”,会议决定:以今贵州省的沿河自治县、德江、印江自治县、松桃自治县及重庆市的秀山、酉阳两自治县等相邻地区建立根据地。随即,建立了贵州高原第一块根据地——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7月21日-22日,在今沿河自治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革命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高原上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沿河自治县、印江自治县、德江县、江口等县,被国家认定为革命老区。黔东革命根据地,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三军、红二、红六军团在黔东大地留下的丰功伟绩,真实地记录了黔东各族儿女为苏维埃政权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黔东革命根据地留下了许多红色文物,包括中央革命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两次征集的上千件文物、文献,除各县的红色文物、文献外,还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等,以及红军战斗遗址、红军标语、红军故事等。这些红色文化不仅可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还是开发红色旅游极为珍贵的资源。
土家族人民勤劳智慧,敢于追求梦想。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黔东北地区长期以来都属于连片贫困地区。面对一穷二白的状况,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改变落后面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土家人坚定不移跟党走,向贫困开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顽强拼搏,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脱贫事业的光辉篇章。到2020年11月,贵州土家族聚居地区全部“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贵州土家风情》主要包括环境风光、城镇村居、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十年跨越等五个部分,以集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独特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生动精美的图片,集中展示了广大土家同胞同各族人民共同聚居的悠悠乌江水、巍巍梵净山神奇秀丽的武陵仙境;深入挖掘了古朴厚重、独具特色、斑斓多彩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广泛收集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繁花似锦的土家风情;充分反映了土家人走进新时代群情振奋、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幸福场景;大力彰显了土家人勤劳智慧、追求梦想、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风貌。
《贵州土家风情》的出版,是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又一重大研究成果。它凝结了党政部门的关心支持,汇聚了广大土家同胞、热心土家学研究的有识之士特别是摄影作者辛勤的劳动和无私奉献。本书尽管尚有不足之处,但我深信,它将以特有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特征,为广大有识之士特别是土家同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而载入我省民族文化研究的史册。
二O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作者系贵州省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政协原铜仁地区工委主任,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序二
彭波
彭波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的多样和地域的复杂使贵州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世代相袭,共生共荣,形成了一个个文化千岛,连接成民族长廊。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贵州土家族居住地的瑰丽风光与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摄影家们试图通过镜头书写土家族的历史变革与其聚居地的自然、人文风貌,形成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影像民族志。
在我的记忆中,曾多次到访土家族聚居地进行摄影创作,那里的自然景色与民风民俗曾给予我深刻印象。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横跨梵净山区及乌江、锦江流域一带,这片区域地形复杂、植被茂密,除土家族外,该地区散居汉、苗、侗、仡佬等其他各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族多样性。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自然风光集雄、奇、险、峻、秀于一身,风景如画。
土家族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土家族聚居地,人们世代相传各类歌舞、曲艺习俗。山歌、情歌、劳动歌、哭嫁歌、孝歌,摆手舞、茅古斯舞、金钱杆舞、花灯舞、龙灯舞、炸龙舞、打镏子、傩堂戏、长号唢呐等民俗与艺术活动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在手工艺方面,土家族人至今保存完整的砖瓦窑罐制作工艺、蔡伦造纸术,并传承着书法、刺绣等艺术形式。这些工艺门类代代相继,可谓 “人类学的活化石”。
土家族聚居区的建筑制式与当地的日常风俗同样十分独特。当你走进土家村寨,会惊异于土家人独特的四合院式封火桶子、飞檐翘角的干栏式木楼以及阁楼高塔、风雨凉桥等特色民居建筑。而其日常起居、生产、饮食、服饰、节庆、婚姻、丧葬、礼仪、娱乐、信仰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也可谓种类繁多、风格独特。
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土家族聚居的黔东北地区一直以来属于贫困地区,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顽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生生不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土家族人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坚持不懈地改变落后面貌。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家人坚定不移跟随党的旗帜,向贫困开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力脱贫攻坚,使得土家族聚居地的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20年11月,贵州土家族聚居地区全部“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又一个民族脱贫事业的光辉诗篇。
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而摄影工作者的任务乃是记录人民的生活变化、书写人民的创造史诗。在此旗帜的带领下,省内外的70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9人,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5人,各市、县摄影家协会会员24人,其他2人,绝大多数是土家族)树立并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从不同角度记录和讲述了贵州土家族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的故事,发挥了摄影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证的作用,用镜头定格了多彩贵州的优美风貌、民风民情与历史变革,以优秀的摄影作品记录和讲述了这个时代贵州土家人的故事。
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是强大而持久的。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作为民族学术研究团体,充分运用摄影艺术方式来记录、研究、存证、讲述贵州的民族故事,力求以此种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影像呈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力图为摄影家们搭建一个讲述贵州故事的全新平台,组织贵州摄影人围绕国家和贵州省的重大主题、重点项目进行创作,用镜头定格多彩贵州的美好家园,以及记录和讲述这个时代贵州人民的故事。
在此谨祝土家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各族人民一道,更加团结进步,繁荣昌盛!
是为序。
二O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编后
铜仁市几家班子对本书的征编出版很重视,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得到了财政、民宗等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及其有关部门和土家学会,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和有关市、县、自治县摄影家协会,以及省内外摄影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贵州省文艺奖、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张继辉担任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摄影系主任、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彭波作序。有关单位、场馆和风情图片所在地的干部群众对调研、资料核实给予了热忱的支持和帮助。本学会领导及有关专家十分重视征编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特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摄影家,表示衷心感谢!
一个民族长期积淀的风情和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洋洋洒洒,巨幅鸿篇,绝非是本书所能反映之万一,只有当你走进土家、深入他们的生活后才会发现土家风情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也因于此,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8月18日
2021年8月18日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