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三农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智慧三农  
新华全媒+|记者手记:家庭农场的“生意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1-16 10:52:05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向定杰 点击: 评论:0

         眼下还是农闲时节,但近日记者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新堡村走访看到,农场主们却忙得热火朝天。

  “今天请了八九个工人,给梨树施肥。”在村民林正福的农场“采风梨林”,他一边给大家分配任务一边介绍。

    今年51岁的林正福此前做过粮油生意、养过猪、干过工程,回村从事农业10多年了,但果园长期只有二三十亩,去年猛增到100多亩。

  “租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土地还是农户间调换的多,以前大家土地东一块、西一块,现在互相都能凑个整。”林正福说。

  去年以来,新堡村结合山地农业实际,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调换农田,开垦撂荒地,合小田为大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家庭农场。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也变零散发展为规模经营。“好处是节约了成本。”林正福说,一方面村民自我协商,减少了土地租金;另一方面连片种植后,可以租用犁土机等机械作业,也减少了人工成本。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林正福已经尝到甜头。考虑到全部种果树周期较长,去年他还种了一部分西瓜,刨去各项成本,赚了20多万元。“今年准备继续种点西瓜、地萝卜,过段时间还要种百合花、大丽花,起到点缀引流的作用。”他说。

  新堡村距贵阳城区约一小时车程,平时遇周末、节假日,来游玩的市民不少。“90后”村民徐承兵瞅准机会,返乡种了30亩蜂糖李,打造“李香峰岫”农场。“我们寻思着,吸引来小孩就能吸引来大人。”徐承兵说,最近大家谋划,争取今年把村里打造成区级研学基地,这样吸引来客源,一二三产业连起来,带动乡村产业旺起来。

  还身兼新堡村家庭农场协会会长的徐承兵说,现在开办家庭农场的人越来越多,协会努力帮助农户协调贴息贷款、寻找有机肥料、提供技术支持、拓展销路,让乡亲们少走弯路少吃亏,一起共同富裕。

  “这个坡地是‘栖梦蜂糖’、那个山头是‘听风花谷’……”驻村选调生王天羽带着记者在村里转悠,谈起荒地变农场的景象滔滔不绝。

   去往家庭农场“听风花谷”的入口。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农旅融合的文章。”王天羽说,现在村里已经有17个家庭农场,每个农场面积都在10亩以上。通过发展观光、垂钓、采摘等多个业态,未来农场进一步丰富起来,将更好助力农业增产、农户增收。(记者向定杰)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智慧三农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