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须防概念西化,某些西方概念正在取代某些传统文化词汇的本义,或将使我们逐渐建立西方概念视角,而逐渐失去相应的传统文化视角。
比如汉字研究受西方语言学概念影响,可能会有人认为汉字尚未进化为拼音符号,比西方语言符号略低一等。以“象形”这个词为例,如今这个词表达的其实是西方概念pictographs,意为绘画文字,属于比较原始的造字方法。但按《说文解字》,象形并不是指绘画文字。《说文解字》举的象形的例字是“日”“月”,分别解释为“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阙也,大阴之精,象形”。按《汉书·律历志》,“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大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大阴”是说阴阳变化,“太阳”指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前后,此时阳极而阴起,“大阴”指北半球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前后,此时阴极而阳起。并且《说文解字》解释“象形”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物”是指相一致,比如“动物”“植物”,都是相一致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比如清代的《绛雪园古方选注》在注解“四物汤”时说:“物,类也,四者相类,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体”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比如“字体”“国体”。所以“日”“月”都表示阴阳变化,因为盛衰(即“实”“阙”)属性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字。从字形角度看,甲骨文“日”基本都是方形的,“月”有左右不同的朝向,“日”的全部和“月”的很多字形内部都有一横或一竖。甲骨文“日”去掉一横就变成了“丁”,小篆“月”去掉一竖就变成了“夕”。甲骨文为殷商王室所用,当时刻划肯定非常慎重,其字形朝向和笔画增减也应当是有意义的。
再比如中国传统医药学受西方医药学概念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概念西化、病机指标化、药性成分化的现象。在概念西化方面,以“肝心脾肺肾”为例,或许有人会将其等同于西方概念liver、heart、spleen、lung、kidney。《黄帝内经》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如果按西方概念,中医就是不科学的,因为liver不在左边,lung不只在右边,heart不在外边。其实肝心脾肺肾是在讲阴阳变化。可以通过类比日夜阴阳变化来理解:白天属阳,日出到中午是阳气上升阶段,为阳中之阳;中午到日落是阳气下降阶段,为阳中之阴;夜晚属阴,日落到半夜是阴气增长阶段,为阴中之阴;半夜到日出是阴气消减阶段,为阴中之阳。与此相对应,肝心脾肺肾是“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在病机指标化方面,有些人可能受西方概念影响,比较重视“量化”“指标”等概念。以比较常见的感冒为例,有些人可能认为“觉得冷”难以量化成为指标而将其排除在外,又将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等分别看待,导致病机指标化、碎片化。在药性成分化方面,有些人可能受西方概念影响,比较重视“成分”概念。药物是有形的,《周易》说“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药物应该属于“器”的范畴,而且《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所以进行成分研究,相当于对“器”进行分散拆解,就很难看出药性的温凉寒热、“升降出入”了。
总之,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西方概念所不具备的,如果用西方概念取代传统文化词汇的本义,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谭繁鑫)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