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外国游客锐减99%,京都面临破产危机,日本旅游业这三年有多难熬?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12 22:59:28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沐轩 点击: 评论:0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停滞,日本政府在2003年提出“观光立国”,有意将旅游业打造成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这个计划被打乱了。

根据日本旅游局(JNTO)的统计,在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旅游业贡献了日本GDP的7.3%。其中,外国游客消费贡献的旅游收入达到4.8万亿日元,超过了当时的日本电子元器件出口收入(4万亿日元)和钢铁出口收入(3.1万亿日元)。

2019年赴日外国游客达到3188万人次,连续七年增长并创下历史新高纪录。其中,来自中国(含港澳台)的游客就达到1677万人次,占比高达52.6%。

不仅如此,据经合组织(OECD)估计,日本旅游业还吸纳了9.6%的就业,支持了58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疫情导致景点长期缺乏游客,部分以旅游为依托的日本景点和购物场所出现了经营困难甚至濒临倒闭,整个行业面临崩溃。

旅游业大崩溃

根据日本的“观光立国”计划,日本政府本来定下目标,在2020年实现赴日外国游客数量4000万人、外国游客消费额达到8万亿日元的目标。但疫情的到来,给日本旅游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JNTO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旅游业对日本GDP贡献锐减至3.5%,跌幅高达54.8%。外国游客数量在2020年下降87.1%至411.6万人次。到了2021年,外国游客数量更是仅剩24.6万人次,较疫情前锐减了99%,是自1964年开始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疫情给日本的外国游客数带来毁灭性打击。(图源:JNTO)

外国游客数量的锐减打乱了许多旅游城市的规划,其中就包括日本京都。

作为仅次于东京和大阪的日本第三大旅游目的地,京都55%的收入都来自游客消费。京都本打算靠着这些收入,在2020年修建一条新的地铁线路,翻新市政厅,并修复一部分古建筑。然而2020年到访该市的外国游客只有45万人次,同比下降了88%。

京都市长门川大作在2021年直言不讳地表示,“京都可能在十年内破产。”他指出,如果不大幅削减公共服务,预计该市将在短短五年内背负20亿美元的债务,所有储备金都将耗尽。

京都可能在十年内破产。(图源:社交媒体)

最终,京都市政府不得不削减了对老年人的交通补贴、公务员的工资,并提高了托儿费,甚至连动物园都没能逃过一劫。由于食品预算被削减,京都动物园向社会寻求捐赠,接受食品加工企业的边角料,以及园艺公司修建掉的树枝。

虽然京都本身就长期存在地方债务危机,但旅游业的崩溃几乎成了压垮京都的“最后一根稻草”。

复苏不能少了外国游客

长期以来,日本旅游业的收入主要依赖中国游客,2019年中国游客消费占比高达81%,其他国家游客的占比仅为19%。

但日本国内游客的旅游需求却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在疫情期间,日本政府也一度采取措施刺激旅游需求。该国在2020年7月曾启动一轮“Go To TRAVEL”活动,调用了至少5400亿日元,为日本国内旅行住宿和一日游提供每人每天2万日元的补贴。但游客的出行赶上了日本疫情反复,旅游需求在补贴结束后就迅速降温。

日本的“Go To TRAVEL”活动没能长期提振旅游需求。(图源:社交媒体)

2022年以来,随着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以及日元的大幅贬值,日本人的旅游意愿也迅速降低。市场调研机构Morning Consult在2022年对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国家民众的出行意愿普遍低迷,日本有35%受访者表示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再去旅行”,是亚洲最抗拒旅游的国家。

日本要想复苏旅游业,还得看外国游客。

根据JNTO2019年的统计,中国大陆游客的在日本的消费额达到1.77万亿日元,名列第一,占外国游客整体消费额的36.8%。此外,在游客入境限制上,日本也吃过亏。比如在2019年,受到外交关系的恶化,前往日本的韩国游客同比下降了26%。

日本最大的国际机场——东京成田机场负责人田村在2022年10月日本放宽入境要求时曾表示,在中国游客能够正常入境旅游之前,日本旅游业的全面复苏仍将遥遥无期。他透露,在成田机场的260家商店和餐馆中,有近一半仍然是关门的。

田村坦言,“过去两到三年的破坏性非常大,相当多的人离开了机场和航空业,以及全国的旅游业,所以他们回来需要一段时间。”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