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锦江河畔热闹非凡,人声鼎沸。随着舵手一声令下,河面上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水面,铜仁市一年一度的传统龙舟大赛正式拉开帷幕。
在贵州,每逢端午佳节,各地独具特色的龙舟赛事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从施秉独木龙舟节、镇远赛龙舟文化节,到铜仁传统龙舟大赛,这些精彩纷呈的龙舟赛事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交相辉映,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龙舟竞渡的激情与文化的厚重。
以舟为媒 贯通历史与现代
明万历年间的贵州总兵邓钟与分巡思石道佥事刘观光,在一个端午节来到铜仁的江宗门城楼上,欣赏了一场精彩的龙舟竞渡后相互唱和,以《五日江宗楼观竞渡得寒韵》一诗描绘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千门垂艾纫芳兰,箫鼓中流共笑欢。彩鹢棹从蛟室度,绮筵人指蜃楼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更从侧面印证了铜仁早在400多年前就已有了划龙舟的习俗。
明代嘉靖年间的《贵州通志》也曾详细记载了镇远的龙舟盛景。那时,每逢端午,镇远府的人们便会精心制造龙船,以木雕龙头、龙尾装饰,放乎中流,竞相划渡。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经历千百年,龙舟在贵州不仅得以传承,更在交流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铜仁、镇远等地,龙舟赛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盛事。观众们簇拥在河边,为选手们加油助威,感受着龙舟竞渡带来的激情与震撼。
“铜仁龙舟赛的氛围真的太棒了!”现场观众们激动地表示,看着那些龙舟在江上飞驰,我都忍不住想冲上去划一桨!在另一边的镇远,观众们则一边欣赏龙舟赛,一边体验着当地的民俗活动,感受着贵州独特的文化氛围。
以舟会友 民族交往的见证
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有一件国家二级馆藏文物——施洞苗族木雕龙头。龙头由水柳木刻制而成,也是苗族特有的“牛龙”造型。整个龙头精雕细刻,造型美观,色泽艳丽,栩栩如生。
记者来到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独木龙舟节”发源地——施秉县双井镇,非遗传承人龙明开致力于了解与传承当地的龙舟文化,他告诉记者:“施洞苗族木雕龙头上的‘风调雨顺’等汉字是多民族间交流的见证,龙舟传承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交流学习的过程。”
龙舟文化带来的多民族间交流与融合在铜仁有更加直观的体现。碧江区坝黄镇居民杨华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龙舟队里有苗族、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员,他们因共同的爱好而聚在一起,为自己所在的队伍出力呐喊。各支队伍在龙舟赛场内外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既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还能共同促进龙舟民俗发扬光大。
2009年,碧江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11年,碧江赛龙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23年,碧江区已连续举办13次全国性龙舟大赛,影响力辐射周边多个地区。
以舟促旅 助推文体旅融合
“被赋予了时代意义的镇远龙舟赛,不仅能够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还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精神、提升社会凝聚力。”在贵州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申敏看来,镇远龙舟赛事是一个很好展现贵州形象和特色的重要媒介。
近年来,全省各地龙舟赛事火热举行,既促进了龙舟运动的发展,也为文体旅融合开启了新篇章。在龙舟赛事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贵州感受龙舟竞渡的激情与魅力,体验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品尝地道的美食,深度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
镇远结合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打造“龙舟文化节”新模式,以非遗展演、陆上游行、传统龙舟赛、独竹漂比赛等活动形式,促进非遗集市、农特产大卖场等一系列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
6月10日,60余支龙舟队伍、10余支独竹漂队伍、千余名龙舟健儿在?阳河面上挥桨击水、劈波斩浪,为市民游客献上水上盛宴。赛场外,镇远古城的旖旎风光、特色美食、民俗体验活动也让市民游客们流连忘返。
“白天看龙舟,晚上看非遗展演,别有一番风味,太过瘾了。”来自长沙的姚女士笑着告诉记者,她带着家人一起来镇远旅游过端午,今年龙舟赛的系列活动非常有趣,让她们充分感受到了镇远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截至目前,贵州已有镇远赛龙舟、碧江赛龙舟、施秉苗族独木龙舟节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龙舟赛期间,各地通过龙舟赛事促进区域交流,达到“聚人气、促消费、提经济”的作用,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记者 赵珊珊)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