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文化中国行|古韵今风同辉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6-28 12:30:47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陈丹 梅世桂 吴浩宇 刘煜妤 朱迪 何广 点击: 评论:0

  古朴的村落、袅袅的炊烟,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悠长;飞舞的裙摆、动听的歌声,生动地演绎着绚丽的风情;走过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推开那散发着岁月气息的木门,时间刹那凝固,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激荡心间……

微信截图_20240628063321.png

梵净山

  走进贵州,蓝天白云、芳草萋萋,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自然与人文兼具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贵州当之无愧的人文瑰宝。

  看时光流转、岁月沧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村,既寄托着绵长乡愁,又不断激活新业态、展露新姿态,古韵今风同辉映,让人心弦撩动、流连忘返。

古韵悠悠 新风徐徐

  踏入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的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仿佛置身于一幅明朝古韵的画卷中。这里至今保留了屯堡服饰、地戏、抬汪公、鲍家拳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1718332142548284_compress.jpg

鲍屯古街古巷

  鲍屯村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经过历史沉淀的屯堡文化底蕴,更体现在古韵与新风的交融之美。

  在鲍屯村,孝道文化深入人心。每年重阳节,村里都会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共聚一堂,共享简单而温馨的餐食,以此倡导孝道,营造尊老爱幼的浓厚氛围。得益于孝道文化的滋养,鲍屯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让文明新风真正深入人心。

屯堡地戏表演(焱荠摄)(1)_副本.png

屯堡地戏表演。焱荠摄

  古风古韵与新风新貌相融共生,厚重历史与时代潮流交相辉映。进入新时代,贵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让文明新风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大坪街道龙潭村,浓郁的仡佬文化融入了文明新风。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仡佬族“和合”文化,持续开展“和合家”文明实践,把仡佬族村民掌握理解的“和合”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有效融合,进而引导仡佬族村民将遵守“讲六和”“合七规”行为准则转化为自觉行动,彰显仡佬族人的“忠、孝、义”精神,革除乡村陈规陋习。

一半烟火 一半诗意

  梵净山下,太平河畔,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20多家民宿迎来了夏季客流高峰。“旅游高峰期,民宿房间需要提前半个月预订。”“云舍里”民宿管家谌娟介绍说。

  云舍,一个名字便足以勾勒出一幅诗意的画卷,依托深厚的土家文化及山水资源,云舍村修复村内古桥、古民居等,成立土家民俗博物馆、乡愁馆和旅游商品示范店,挖掘整理婚俗表演、傩戏傩技、古法造纸等二十多个古风习俗,编排“云中仙舍”旅游演艺精品节目,形成了集山、水、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世外桃源”和“乡愁故园”。目前,云舍村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

1.jpg

江口县云舍村美丽风光

  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享受“轻煮时光慢煮茶”的人生美好,历史文化名村延续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现代生活,其古韵今风交融,烟火气与诗意并存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着外界的目光。

  “我特别喜欢这种古色古香的小村寨,可以品尝到地道小吃,还能在这里煮茶品茗,体验蜡染、雕塑、陶艺的手工。”6月的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别有一番韵味,贵阳游客杨妮经常会带上孩子,来镇山村学习体验,陶冶情操。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镇山村,是一个布依族、苗族混居的自然村寨,被称为石头砌筑的村庄、石板的露天博物馆。近年来,镇山村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路,施行一个民居院落有一处风景、一个民居院落有一个主题的“一院一景一品”方案,吸引一批艺术家来到当地,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对村里老民居进行修复,改造成充满特色的艺术院落。同时,打造推出“农门阵”+植物拓染、蓝染手作、亲子芳疗、手作草药球等沉浸式美学体验市集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体验。

千年文脉 生生不息

  从时光中走来的历史文化名村,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翻开这本书,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意,更能触摸到无处不在的新生。

  盛夏,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游人如潮,这里,侗族大歌、肇兴鼓楼建筑群等闻名遐迩,是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美誉。

2.jpg

肇兴侗寨夜色撩人。吴光辉 摄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巷在寨子里穿行,随处可见侗族姑娘染布、槌布、晾布的场景,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幼时埋下的那颗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1985年出生,从小在侗寨长大的陆勇妹,6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纺纱、种蓝草,在爷爷开的靛染坊学习侗布靛染工艺。2015年,她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黎平县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传承发展侗族传统手工技艺蓝靛靛染技艺。

  9年过去,陆勇妹和她的团队找回了失传多年的豆染技艺,取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设计专利,创作出了千余款(件)非遗产品,推动了传统手工艺标准化、规模化、文创化和市场化。

  流传了上千年的蓝靛靛染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焕发时代魅力。千年文脉,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98%以上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立足民族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走上了以旅兴文的道路。2022年5月,三都自治县文旅局引进北京专业短视频制作团队入驻怎雷村,利用房屋及庭院改造,为群众及游客开展短视频、摄影、民俗、餐饮、旅游等体验活动。同时,组织开展梯田风光摄影、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等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到怎雷村观光、采风、写生等。2023年以来,怎雷村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百万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贵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千年文脉正在时代血脉里,尽情舒展身姿。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